????5月6日一早,萬秀區夏郢鎮周睦村15歲的葉燦榮還在沉睡中,他的母親已經開始一天的準備:把葉燦榮的兒童手推車準備好,在灶臺上做著流質的食物。葉燦榮1歲半那年便被檢查出患有腦癱,難以如常人般生活的他,盡管家離村里的學校不過50米遠,但葉燦榮從沒踏進過校園。
????與葉燦榮一樣,梧州市有一些重度殘疾的學生,由于身體或家庭的原因,難以邁出家門到學校上課,只能在家學習生活。為了改善這一群體的學習條件,梧州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展了“送教上門”的活動,全校32名老師利用周末的時間,分別到學生的家中進行教學活動。
????5月6日上午7時30分,4名梧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回到安靜的校園,準備了課本、作業本、面條和一些糕點。當天,他們要驅車50多公里,到萬秀區夏郢鎮幾名重度殘疾的學生家中慰問并開展送教活動。
????為每個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案
????“葉燦榮,葉燦榮,我們來了。”上午9時,特教學校4名老師到達了葉燦榮家中。一直以來為葉燦榮送教的是黎宇峰、辛毅、朱曉毅、林德寧4名老師。一到葉燦榮家,他們就熟練地拿出教材,開始教學。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肢體和衣服的認知,先來看看眼睛是什么,你用來看東西的就是眼睛……”負責葉燦榮教學任務的辛毅,一邊為葉燦榮解說眼睛的作用,一邊用手觸碰他的眼部,讓他有所感知。而只有眼部能活動的葉燦榮則不時轉動眼球,配合辛毅的教學。普通的孩子可能解說兩三遍就能理解一個詞匯,而為腦癱兒童建立認知,一個詞語,辛毅需要反復說上十幾遍。
????對肢體和衣服的認知教學完畢后,黎宇峰拿出了一本有畫面的故事書,配合故事書的畫面講故事,將其中復雜的詞匯拎出來講解。“一開始,燦榮連故事都聽不明白,因為他根本不懂詞義。”葉燦榮的母親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多的教學,現在葉燦榮已經能聽懂故事了。而每次聽到送教老師在門外喊他名字,他都會發出期待的“嗚嗚”聲。
????夏郢鎮胡屋村的18歲少年胡在秋,也期待著送教老師的到來。胡在秋居住在距離梧州市區50多公里遠的胡屋村,四肢無力、家住偏遠地帶的他,一年四季都不怎么出門,幾年前買的電視成了他看這個世界的窗口。
????“電視節目中看到的與現實世界還是有距離的,胡在秋是個求知欲望很強的學生,別的學生還在認知事物的時候,我們已經給他上語法課了。”負責胡在秋教學任務的朱曉毅說,學校會為每一名需要送教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案,例如四肢無力、有輕度認識障礙的學生,就會安排一些手工課程,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
????呼吁愛心人士加入送教的隊伍
????16時左右,4名特教老師回到梧州市區,當天的活動,送教的幾名老師分別到了夏郢鎮的周睦村、上宕村及胡屋村,到3名學生家中開展送教活動。由于部分學生的住處偏遠、車輛不能到達,老師們只能拿著物資步行上山。
????目前,特殊教育學校有32名老師,每個老師都有著自己需要送教的學生,而市內需要送教的學生有35名。還有部分留守的殘疾兒童需要得到幫助與關愛,但特殊教育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成了送教的一個難題。為此,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經常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到不同的學生家中去。林德寧說:“我們希望能有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送教的隊伍中來,為孩子們帶去知識和溫暖。”
????西江都市報記者 陳雨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