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30日,在西江大橋汊河橋下江面,隨著發令槍聲響起,參賽龍舟如離弦之箭沖出起點。 西江都市報記者 何鎏 攝
????西江都市報記者 龍天傳
????5月26日,一項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的活動讓全城沸騰。當天上午10時08分,在潯江人和段,在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和梧州市各界群眾的見證下,蒼梧縣人和龍舟隊一小時內劃行距離達13518米,成功打破“一小時一個龍舟行駛的最遠距離”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5月30日,“中國體育彩票杯”2017年梧州市龍舟大賽在西江梧州段火熱舉行,20支參賽龍舟隊上演了一場力量與速度的激情對決。
????5月26日,2017年廣西第二屆嶺南風情旅游文化周水鄉文化匯活動開幕。別具一格的水鄉文化尤其是龍船工藝制作展示,讓市民與游客大開眼界……
????近段時間,一系列展示龍舟文化的活動在梧州陸續舉辦,讓梧州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充分感受到梧州龍舟文化的豐富多彩。為了觀看蒼梧縣人和龍舟隊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活動舉辦的當天,蒼梧縣嶺腳鎮人和社區的村民麥柱珍和家人帶著小凳子,一大早就來到人和碼頭“占位置”。麥柱珍說,為了觀看這場挑戰,她遠在廣州、佛山等地打工的小學同學也紛紛回鄉,為隊員們加油助威。端午節當天,西江兩岸同樣觀者如潮,加油助威聲此起彼伏。
????從農歷五月初一的“人和龍舟節”到端午節當天的龍舟賽事,再從龍舟賽事到水鄉文化匯,梧州龍舟賽事衍生活動豐富了,參與群眾也更多了。
????然而,要將梧州龍舟打造成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讓梧州龍舟“劃”出濃濃的文化味,我們需要做的還有更多。
????⒈獎品是幾個大西瓜
????也能賽出龍舟精神
????據《梧州市志》記載,明末清初,梧州就已經有劃龍舟的活動,俗稱“斗龍船”。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渡,勇為者勝。數百年間,這一股“同心協力、奮勇爭先、賽龍奪錦”的精氣神在梧州人心中不斷傳承并深化。賽龍舟和看龍舟賽是“老梧州”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結,龍舟文化也成為梧州獨特的民俗文化。
????新三云酒家龍舟隊是2017年梧州市龍舟大賽首次參賽的新隊伍,但其實隊伍里有很多“老面孔”,大多數隊員們都擁有多年賽龍舟經驗。黃水生就是新三云酒家龍舟隊的教練。今年60多歲的他,自1974年開始就參加梧州的龍舟運動。“當時,我們賽的是‘龍標’,獎品是幾個大西瓜,但大家也會全力拼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梧州龍舟比賽特別盛行的階段,曾經有一年,有25條蛟龍同河競技。”黃水生在訓練隊員之余,也會說起舊時賽龍舟的趣事,以此激勵隊員奮勇爭先。
????團結,是龍舟精神內涵之一。人和龍舟隊能成長為一支勁旅,與人和群眾的支持分不開。人和龍舟隊的隊長黎東強說,人和當地賽龍舟的氛圍濃,村民不但組建起自己的龍舟隊伍,還組織周邊村落的龍舟隊一起開展龍舟熱身比賽,比賽經費全部由人和村民自己籌措。
????受老一輩人的感染與熏陶,梧州有不少年輕人加入到賽龍舟訓練隊伍的行列。新三云酒家龍舟隊隊員麥偉雄就是其中一個。麥偉雄表示,在西江邊長大的他,對水上運動特別喜歡。“傳承龍舟文化,需要更多年青人參與。”麥偉雄說。
????⒉制作模型展示民俗
????傳承龍舟文化需要更多維度
????龍舟文化,不僅是賽龍舟過程中所展現的激烈的競技場面,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同心協力、奮勇爭先的精神,還有龍舟制作以及吃龍船飯等多彩的民俗風情,要是能深入挖掘龍舟文化的內涵,加以傳承和利用,使其成為亮麗的“城市名片”,無疑將有助于促進地方的發展。但是,在實際采訪中,記者發現要將這些文化記憶“攏”起來,并不容易。
????在朋友的介紹下,記者輾轉找到一位手工制作龍舟模型的普通市民,他就是73歲的麥樹林。他告訴記者:從前龍舟下水時,會有一系列獨特的民俗儀式,比如為了更好地保存龍舟,有的人會把龍舟埋在池塘底部,用塘泥覆蓋舟體,達到物理隔絕空氣的作用;待比賽臨近,將龍舟重新翻出來,并給龍舟表面打磨上桐油,提高舟體的光滑度;龍舟下水后,隊員們會劃到對岸任一處地方,采集一把青草放入龍口中,俗稱“爪青”,最后才將龍舟劃向比賽出發點……不過,讓麥樹林感到遺憾的是,現在開展龍舟賽事時,觀眾更多關注的是比賽的名次和用時,而對于上述龍舟習俗與文化則知之甚少。
????麥樹林也是水上人家的孩子,退休后開始做一些船模。他有手藝又熟悉龍舟文化,但之前并沒有想過做龍船模型來展示龍舟文化。“2012年,有朋友說梧州很少人會做龍船模型,不如做一兩艘出來,向年輕人展示一下龍舟文化吧。”麥樹林說,在朋友的提點下,他才想到自己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傳承龍舟文化。于是,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按照真實龍舟制作流程,通過七塊木板拼接“燒制”成第一個龍舟模型。隨后,他又陸續制作了兩個不同樣式的龍舟,并樂于把龍舟模型帶到茶樓,向觀賞者們講述龍舟文化。
????不過,目前在梧州市像麥樹林這般用賽事以外的方式宣傳并推廣龍舟文化的人士并不多。梧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彭志創坦言,梧州的龍舟文化挖掘得還不夠充分,宣傳載體也比較單一。近年除了在端午節舉辦龍舟大賽之外,梧州市還缺乏推廣的平臺以及創新的手段來宣傳和利用龍舟文化。因此,如何在文化多元化、傳播時效化的當下,以不同維度推廣宣傳梧州龍舟文化,用創新形式來傳承發揚龍舟精神以及與龍舟文化中所蘊含的其他社會價值,值得梧州社會各界人士深思。
????要想挖掘更多的龍舟文化,有文化學者建議記者到鄉間走一走,“那里的‘龍舟味’更重一些”。在農歷五月初一,人和社區會舉辦了自己的“人和龍舟節”,借著今年人和龍舟隊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的喜慶日子,村民準備了過萬份龍船飯來迎客。黎東強說:“吃龍船飯,是傳統端午習俗中必不可少的儀式之一。龍船飯的原意是在龍舟比賽前后,以之慰勞劃龍舟的健兒。吃過龍舟飯,一年都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而,與鄉里人有趣的龍舟賽事后續活動相比,城里已難覓龍船飯的蹤影。
????⒊競技性與娛樂性相結合
????順應時代為龍舟運動注活力
????楊志剛是梧州市目前唯一一名國家級龍舟裁判員。多年來,他見證著梧州龍舟運動的變化及其精神的傳遞。楊志剛表示,從1978年起,梧州市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在西江流域舉辦大型龍舟賽。期間,體育部門不斷結合時代要求,為該項運動注入新活力。
????最具代表性的是“短途龍舟賽”的引入。據楊志剛介紹,1996年,出于對賽事安全的考慮及與國際比賽接軌的需要,梧州開始在桂江也舉辦600米的短距離龍舟賽。此后5年里,長、短距離龍舟賽并行舉辦。其中,2001年,由于長洲水利樞紐項目的建設,梧州市暫停長距離龍舟賽,只在每年端午節舉辦近距離龍舟賽。由于短途賽的觀賞性弱、競賽時間短,始終不能滿足當地群眾觀賽需求,故短途賽在2009年退出了公眾視野。最終,長距離龍舟賽重新鳴鑼開賽,不過因長洲水利樞紐建成的原因,賽程距離由原來的長距離15000米改為中長距離7500米。
????今年是梧州建城2200年,為了進一步提升梧州作為“綠城水都”的知名度,體育部門萌生了借助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助推龍舟文化傳承的想法。隨后,由市、縣體育部門組成指導組,為此次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的隊伍提供技術層面的支持。事實證明,該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誕生,為梧州的龍舟文化注入新的內涵。
????“既然梧州龍舟文化影響力上了一個新臺階,我們就要采取更為開放的心態‘走出去’,展現梧州健兒的風采。”梧州市體育局副局長譚漢忠說。下一步,體育部門將選派市內部分作風良好、水平較高的龍舟隊伍外出比賽,在提升自己隊伍實力之余,也向外推廣梧州龍舟這張靚麗名片。
????如何拓展城市龍舟的“文化范兒”,也是各方思考的議題。梧州市旅游部門也計劃借助嶺南風情文化周活動助推龍舟文化的傳承。
????彭志創作為梧州市首席政務導游,在廣西第二屆嶺南風情文化周活動中,向各地媒體嘉賓推介梧州文化。他觀察發現:許多外地媒體與游客對梧州長距離龍舟賽的形式頗感興趣,對梧州市民司空見慣的龍舟習俗與掌故尤為關注與喜愛。因此,彭志創建議,有關部門應深度發掘梧州龍舟文化元素,開發系列龍舟活動衍生產品及創意文化作品,整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旅游手信與工藝品,讓更多的游客能夠把梧州龍舟文化“帶”回家。同時,政府部門可以策劃龍舟活動體驗旅游線路、全民互動競技式的趣味龍舟賽等,讓更多朋友參與到梧州龍舟品牌的推廣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