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鳳 文/攝
在藤縣婦幼保健院,初見何愛寧醫生,干練、隨和是第一感覺。此刻,她正準備為一個患者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目睹了整臺手術后,筆者見識到這位藤縣微創手術“領頭雁”的專業。
何愛寧醫生
手術開孔不超過1厘米
手術前,在藤縣婦幼保健院六樓的手術室,何愛寧利索地脫鞋、脫衣服,然后換上消毒過的鞋子、手術衣,消毒雙手并穿戴好手套口罩,一連串準備工作完畢,她方邁入手術室。
手術臺上,患者已經打了全身麻醉,除了袒露出來的腹部,身體其他部分已經用布遮住。早已知曉并分析過患者病情的醫生們,大家分工合作,運用器械在患者腹部打開三個小孔,每個孔的大小約0.5~1厘米,醫生們分別把攝像鏡頭及微型鉗子探進患者腹部,此時,在儀器相連的顯示屏上,清晰地顯示出患者腹部的情況,一個約10厘米的腫瘤呈現在鏡下,腫瘤表面血管曲張粗大,翻動瘤體,部分隱約可見瘤內的毛發樣東西。
考慮到患者已58歲,初步診斷為卵巢畸胎瘤,結合實體情況,不排除腫瘤惡變早期,為此,術前何愛寧得到患者家屬簽字同意,此次手術會切除患者畸胎瘤,并把患側附件一起切除。
何愛寧(左一)正在主刀一臺腫瘤微創切除手術。
何愛寧動作嫻熟,眼睛緊盯著電子實時顯示屏,手下的器械配合著操作。她和其他兩個醫生通過患者臍部的小孔,把消過毒的取物袋放進患者腹中,取物袋將需要切除的部位完整套住,從臍部小孔拉出袋口打開。所有醫務人員都閉氣凝神,其中一位醫生將腫瘤切破一個小口,此刻,油狀物逐漸流出,其他兩位醫生則默契地用電吸管把油狀物吸完,最后用鉗子把其他雜物依次取出。
取物結束,何愛寧熟練地用鹽水沖洗患者盆腔,檢查傷口有無出血,取出微型器械,再進行腹部小切口處理后手術結束。
這臺手術從上午10:00開始,10:30手術完畢,全程耗費30分鐘。切除物大小約10厘米,但是每個開孔不超過1厘米,且整臺手術過程幾乎沒看見有出血。手術出血少,創口小,患者住院時間短,兩三天就可以出院回家。
免除患者開刀之苦
腹腔鏡手術是近年來一門新發展起來的微創手術方法,它是一種帶有微型攝像頭的器械,利用腹腔鏡及其相關器械進行的手術,目前在外科、婦科等領域被廣泛應用,涉及許多病種和手術。微創手術的流行,很多病人無需再忍受開刀之苦,用腹腔鏡手術就能輕松的解決。
2009年,何愛寧被單位派到廣東進修1年,主要學習宮、腹腔鏡微創技術。進修回來后,何愛寧清晰地記得,那是2010年6月29日,她上臺操作了藤縣第一例婦科微創手術,填補了藤縣婦科手術腔鏡微創技術領域的空白。
回憶起第一例腹腔鏡手術,何愛寧印象相當深刻,患者做的是卵巢巧克力囊腫手術,因為只有自己熟悉腹腔鏡手術,在行主刀操作的同時,還要指導助手操作。一臺手術下來,花了差不多三個小時。
這臺手術的成功,為藤縣微創手術的進一步發展開了好頭,讓行業對這門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有了十足信心。此后下半年,何愛寧陸續做了50多臺腹腔鏡微創手術,上臺操作越來越嫻熟,操作時間則越來越短,基本保持一個小時內完成一臺腔鏡手術。后來,單位陸續又派了3個同事去進修腔鏡微創技術,微創技術的力量進一步增強。由于助手也掌握微創技術,何愛寧在手術臺上更加如魚得水,主刀微創手術時間縮短到30分鐘。
近六年來,微創手術占藤縣婦幼保健院婦科手術的80%以上,改變了以往患者既經受手術痛苦,且傷疤影響美觀的問題。
作為婦科主任,何愛寧在診療婦科疾病的過程中,總是要求自己仔細認真,把病人的利益和病痛放在首位,嚴格執行診療常規和消毒隔離,嚴防發生醫療感染和差錯事故,對患者進行婦科疾病的宣傳教育,得到患者的認可。工作之余,何愛寧結合值得推廣的臨床經驗及特別的病例,將之寫成論文,先后有《手術與保守治療異位妊娠患側輸卵管功能恢復效果對比分析》等6篇醫學論文在中國醫學核心期刊及相關的醫學雜志上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