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曾韻 見習記者 陳健珊)近日,記者在放學時段走訪市區多所中小學發現,不少學校周邊有許多流動攤販叫賣熱狗、烤串等食品。這些攤販大都是無證經營,但其售賣的零食卻得到許多學生的追捧,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一大隱憂。
學校周邊攤檔多
衛生狀況令人憂
6月13日11時許,離中午放學時間還有半個小時,大塘小學門口便熱鬧起來,攤販們支起臨時檔口,擺上各類零食,熱鍋中的火腿腸、烤肉、油炸腸粉等散發出陣陣香味。記者觀察到,小攤販煎炸的肉類食品一般放在白色泡沫箱中,箱外經常有蒼蠅“落腳”。放學后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里,有15名小學生在校門口一個賣“韓國風味”烤肉的小吃攤前購買烤肉串。在梧州四中附近,一家賣油炸食品的小吃攤同樣生意火暴,滿滿一大盆炒粉很快就被等候公交車的學生搶購一空。
許多學生家長對校門口的“餐飲生意”表示擔憂。他們認為,這些小吃的制作、銷售和存放環境條件普遍較簡陋,食品質量衛生沒有保障,有些還大量使用各種添加劑和調味料,食用后極易造成腸胃不適。更讓他們擔心的是,孩子長期食用這些衛生質量狀況不明的零食,會不會影響到身體發育。家長李女士說,她正在上小學的女兒經常購買校門口小攤販的食品,回到家后就對家常飯菜沒有“食欲”,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家長呼吁,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流動攤販的執法管理,學校也應加強在學生中開展食品安全教育。
亂擺亂賣難根治
尚待聯動共監管
除了大塘小學、梧州四中外,市區內許多中小學周邊都存在類似現象,市民曾多次投訴反映,但校門口周邊亂擺攤現象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監管。
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力度不夠是校門口亂擺攤現象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了解,學校周邊流動攤檔監管工作主要由衛生、食藥監、工商、城管等部門共同承擔,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監管邊界不清、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導致日常管理不及時、不到位。有關監管部門表示,他們曾開展多次整治行動,但由于大多數食品攤販是無證經營,且流動性大,經常是執法人員前腳剛走,小攤販后腳又出現,監管難度較大。
據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將從今年7月1日起實施,根據其有關規定,我市將實施對食品攤販的備案管理,并規定中小學、幼兒園校門口外一百米范圍劃定為禁止食品攤販經營區域。同時,《條例》還規定,有關部門應按照方便群眾生活、合理布局的原則,統籌考慮交通、噪聲、市容等因素,劃定食品攤販經營區域(路段),并確定經營時段。
該《條例》實施后,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經營活動要由流動變固定,將有利加強監管。據了解,目前市食藥監部門正對在市區學校周邊經營的攤販進行摸底調查,下一步將由政府統籌安排,食藥監、教育、城管、公安等部門協調聯動,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實施方案,對小攤販的經營實行規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