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陳可夫
去年,全市實現59個貧困村及龍圩區脫貧摘帽,減貧47708人;今年全市脫貧攻堅目標是實現5.04萬人脫貧、48個貧困村出列,蒙山縣脫貧摘帽。
脫貧攻堅,要擴大成果,更要鞏固成果。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推動政策向縣域傾斜、產業向縣域聚集,全市各級下“繡花”功夫做精準文章,向著目標邁進的每一步都更加扎實。
選好產業健全扶貧體系
岑溪市岑城鎮黃沙村密林深處山花綻放,金健養蜂專業合作社的養蜂場內群蜂飛舞。合作社的社員和村里的貧困戶站在蜂箱旁,仔細聽合作社理事長張立輝講解養蜂技術要領。
張立輝介紹,黃沙村盛產的冬春季柃蜜是稀有蜜種,結晶后清香而不膩,但過去銷售分散,市場渠道開拓進展緩慢。去年合作社成立后,得到梧州甜蜜家蜂業有限公司的技術支持,指導蜂農統一養殖規范、統一銷售,生產效益也提高了不少。
“養蜂產業符合梧州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符合未來健康產業發展方向,同時也是梧州扶貧產業的重要一環,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蜂農致富見效快。”市農委主任趙春寶說。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養蜂專業戶2627戶,帶動就業6125人。
今年以來,梧州市以推進貧困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因地制宜、分類扶貧。根據預脫貧貧困村的資源環境、產業發展條件、市場需求潛力,打造“景區帶村”旅游產業扶貧、“示范區帶村”現代農業產業扶貧、“林下種養帶村”林下經濟產業扶貧、“立體種養帶村”生態產業扶貧、“特色產業帶村”富民產業扶貧、“互聯網+帶村”電商產業扶貧六大扶貧體系,推進扶貧產業項目迅速落地。據統計,今年全市籌措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984.89萬元用于特色優勢產業項目建設,用于扶持貧困縣、貧困村發展油茶種植、酸梅種植、低產改造、家禽養殖、蜜蜂養殖等扶貧產業發展項目,共25746戶貧困戶、108406名貧困人口受益。
政策扶持激活致富動力
“我們家制作的烤鴨在村里很暢銷。”今年49歲的藤縣塘步鎮古祀村村民蒙健華笑著介紹自己的手藝。
過去,蒙健華在廣東從事食品加工,收入可觀,但由于要照料家庭,他和妻子都無奈辭去工作回家務農,漸漸花光了積蓄,生活陷入困境。2015年,蒙健華一家被納入“因殘、因學”貧困戶。
蒙健華所在的古祀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比較突出。“我負責幫扶的幾個貧困戶都有人患病或殘疾,需要長期治療,這種情況最容易致貧、返貧。”駐村第一書記覃建猛說。
去年,廣西推出金融精準幫扶“套餐”,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可獲得免抵押、免擔保、5萬元以下、連續3年以內按基準利率財政全額貼息的扶貧小額信貸。蒙健華通過授信評級,申請到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由縣扶貧部門委托龍頭企業經營,他每年領取4000元分紅。“鎮政府還幫助協調安排我的妻子到陶瓷園區工作,每月收入很穩定,去年實現了脫貧。”蒙健華說,他現在最大的心愿是在鎮上開一家熟食店,將來與大兒子一起經營,逐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
市扶貧辦主任覃頌介紹,我市把所有扶貧對象基本信息導入本地農村信用信息系統,為金融扶貧提供信息服務。截至今年8月初,全市累計發放扶貧貸款資金13.32億元,貧困戶委托經營享受分紅2605.13萬元。
區域協作促就業助增收
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社學片區和社學工業新城屬于我市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龍圩區龍圩鎮思念村處在兩者的結合部。去年,龍圩區依托園區發展配套產業,邀請梧州光華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在貧困村選址設廠,并派出技術員駐代工點,指導村里的女工將回收處理的紡織物加工成環保袋,既解決企業用工難題,又帶動群眾就近就業。
村民鐘小泉將住房一樓出租作為代工點之一,妻子也在代工點務工,租金和務工使他們家月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生活狀況得到很大改善。
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創業機制,放寬創業政策,廣泛動員和引導返鄉人員留鄉創業就業、參與家鄉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同時,依托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等合作平臺,積極探索產業協作、勞務合作、教育協作、旅游扶貧協作、人才交流五項兩廣地區扶貧協作機制,借助廣東職業教育資源和實習就業崗位,提升職業教育協作水平,鞏固職業教育協作試點成果,提高全市農村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就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