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蘇愛清 楊麥 龍天傳
????金秋九月,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收獲的季節,我們滿懷期待地走進了印尼的首都雅加達。
????據《中國茶訊》(1951年版)雜志介紹,東南亞地區氣候濕熱,而許多華工又需長期露天作業,工作環境極差。為對抗惡劣的環境,不少前往東南亞礦區工作的華工都會帶上自己家鄉的茶葉,因此,當時的東南亞礦區里,最多的就是六堡茶和烏龍茶。
????雅加達,當年華人進入南洋地區的重要一站。據《東南亞概述》一書記載,從17世紀開始,就有華人在雅加達地區從事開墾、種植等工作。到了19世紀50年代以后,荷蘭殖民者開采印尼的邦加、勿里洞錫礦,更是大量使用華僑華人做礦工。
????9月4日至7日,我們奔波于印尼的雅加達地區與西爪哇省采訪。然而,最終我們卻無奈地發現,在當地要了解六堡茶的歷史與文化,這確實很難。
????“由于文化斷層嚴重,現在,印尼大部分華人華僑都只喝咖啡、加糖的英式紅茶,以及當地出產的花茶和‘烏龍茶’。中國茶葉在印尼當地的銷量都極為有限,更別說六堡茶了。”印尼茶商林瑩輝向我們介紹說。
????“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雅加達地區的唐人街還有幾家廣式茶樓。之后,隨著印尼華人階層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本地化和西化,當地華人的生活習慣逐步轉變,這些茶樓也因此陸續關門了。”雅加達印華百家姓協會副主席張在進接受我們采訪時,也分析了中國茶葉在印尼銷量大減的原因。
????“你們即使是深入昔日的錫礦區,可能也難以找到需要的資料。因為,那里的很多華人早已遷往其他城市生活。”印尼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陳杜棟的一番話,更給我們澆了一盆冷水。
????現實給我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但我們卻不能停下追尋歷史的腳步,因為,努力接近事實的真相,這是記者的職責所在。
????我們不僅多方采訪當地的茶人茶商,與部分華人團體的代表“茶敘”,還深入到大型超市、當地茶園和印尼客家博物館等實地調查,終于,收集到一絲線索。

記者在雅加達慈濟中心里與當地茶人交流中國茶道。 蘇愛清 攝
????今年65歲的華人葉玉萍,在雅加達慈濟中心從事茶道的推廣工作。她告訴我們,雖然她們這一代人很少喝中國茶,但她的父輩是從中國來印尼的華人,習慣喝中國茶,尤其是她的三伯父,他長期以來都飲用黑茶。
????今年66歲的黃榮漢是來自邦加島的華人,他向我們講述邦加島的生活習俗時所說的一番話,更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據黃榮漢介紹,清代末年,他的曾祖父從廣東梅州乘船去到邦加島。當時,島上有很多開采錫礦的華人礦工,他們大多是來自廣東的客家人。邦加島上的許多華工都愛喝“南邦(印尼語音譯)茶”,這種茶最初都是由被“賣豬仔”的華工隨船帶來的。當地華工把這種茶作為一種中藥來使用,認為它可以消暑化濕。而且,華工們每餐吃了油膩的肉食以后,也習慣喝這種茶消食去膩。“南邦茶”在當地的使用量很大,從他的曾祖父開始,一直到他的父親,歷經三代人經營的土產日雜鋪都經銷“南邦茶”。但也因為這種茶葉使用量太大,華工們隨船攜帶的茶葉供不應求,后來,當地的華人華僑就直接用印尼本地的茶葉制作“南邦茶”。時至今日,邦加島上的華人仍然飲用這種“南邦茶”。
????黃榮漢還介紹說,邦加島上的華人飲用“南邦茶”,傳統的飲法是用一個大陶罐或大木桶,把茶葉投進去,然后沖滿熱水,悶上一段時間,再用大杯子舀著喝。“南邦茶”沖泡以后,外觀、口感雖有些像普洱茶,但味道卻沒有普洱茶那樣苦澀,與記者從梧州帶去請他品嘗的六堡茶倒是相似。
????在印尼,我們雖然最終還是無法確定當地是否有飲用和經銷六堡茶的歷史,但是,在邦加島“南邦茶”的口感特征和飲用方式中,我們還是依稀“觸摸”到一縷六堡茶昔日在印尼的痕跡。
????幸好,我們沒有放棄追尋“真相”的努力,在隨后幾天進行的“茶船古道尋跡·境外行”新加坡站以及馬來西亞站的采訪中,我們獲悉,新加坡的廣珍茶莊、安發行茶莊,以及馬來西亞的廣匯豐茶行都曾把六堡茶銷給印尼的消費者。安發行茶莊的掌門人黃國盛更明確告訴我們,20世紀90年代,每年銷往印尼的六堡茶都有幾十公斤,購買者是經營餐飲業的客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