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陳可夫 通訊員 陸振尤 董娜
????“一種地就是幾百畝,每個環節都能產出效益;一邊在地里勞作,一邊忙著學習……”聊起新型職業農民的話題,市農業委員會科技教育科科長林儒生有說不完的贊語。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我市結合砂糖橘、水稻、生豬養殖等區域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開展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從探索到示范帶動、推進制度建設,再到分層分類培育、提升質量效果,取得了較好成效。幾年間,全市各地涌現出一批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農民”,他們出身農村、熱愛農業,在大城市闖蕩后選擇回歸鄉村,掀起火熱的農村創業大潮,探索破解“誰來種田、如何種好田”農業難題的新路徑。
????從農民工到農場主
????9月13日,聽聞廣西揚翔農牧公司種豬場技術人員一行即將到訪參觀,藤縣太平鎮花果山種養家庭農場場主、中級職業農民黃位增匆匆出門,和工人一起把印制好的新展板安裝到農場周圍。
????記者在“花果山”里看到,兩千多頭豬分舍喂養,豬舍干凈衛生,一群待產的母豬酣然入睡;農場工人把回收的沼液通過管網輸送到周邊菜地、果園,果蔬基地里的瓜菜和大青棗翠綠誘人……
????“立體種養產出的效益是最高的。”黃位增說。他隨之打趣道,在農場里,豬的“房子”比他住的房子還要貴,每平方米的投入過千元。他介紹,這些錢全部花在了建設高架床、干濕自動料槽、自動恒溫系統等,使農場初步實現了自動化養殖,部分設施經過改良后,效益甚至超過不少規模養豬場。另外,他還投資建設沼氣池和沼液輸灌系統,讓金田村的大青棗種植戶都能利用沼液淋施。
????早先由于家境貧寒,黃位增年僅14歲就隨親戚到廣州一家餐廳里當學徒,但他一直利用業余時間瀏覽報刊學知識,彌補學歷不足。黃位增憑借細心和努力,漸漸積累許多菜肴的烹飪要領和飲食行業經營經驗,也攢下了“第一桶金”。28歲那年,黃位增選擇回鄉創業,在太平鎮臨街經營一家快餐店,靠低價格和低成本來吸引顧客?!半m然利潤不高,但每天從采購原料到掌廚都由自己完成,對提升管理能力很有幫助。”黃位增說。后來為了降低蔬菜和肉品的采購成本,他開始嘗試創辦家庭農場,養豬、種菜、種果。
????2015年,黃位增參加了藤縣大青棗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當時廣西大學授課老師提出的“立體種養”模式讓他印象深刻。結課后,他和妻子買來大量種養專業書籍、采購豬舍設備自主設計和安裝調試,爭取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在鉆研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
????現在,黃位增自己設計的自動化投料與豬舍更匹配,故障率低;經過改良的高架床采用半硬化半網格設計,讓生豬活動更舒適,減少患病率;上萬米長的沼氣沼液管道直通周邊上百戶農戶家中,每年節省生產、生活成本50多萬元?;ü椒N養家庭農場也成為致富交流平臺,給村民提供種子種苗供應、種植技術指導、農產品銷售等農事綜合服務。
????大學畢業返鄉種糧
????“在我的公司里,村民可以兼職也可以全職,更可以自主創業,總有一條適合他們的致富路子?!泵缮娇h中級職業農民何慶殷自信地說。
????2011年,何慶殷從廣西財經學院畢業,當同學們紛紛在城里找工作時,他卻在親友的一片反對聲中決意回家鄉當“農二代”。這一決定緣于何慶殷偶然發現新圩鎮古定村里有一片撂荒的農田,面積約500畝,“如果能將這片土地利用起來該有多好啊”!這讓何慶殷找準了創業的方向——水稻種植。
????新圩鎮是我市傳統的優質稻產區,氣候條件好,土壤富含硒元素。何慶殷抓住這一優勢,籌資建成了智能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和稻谷機械化烘干中心,帶動貧困戶種植香米稻。
????2014年9月,何慶殷收獲首批水稻130噸。為了解決銷售問題,他先后奔走于區內多家米業公司,但許多商家在初次談合作時都認為他太年輕了,覺得“不可信”?!澳菚r候恨不得自己立刻老十歲。”何慶殷笑言。
????不過,何慶殷的實干精神最終打動了桂林市一家企業負責人,不僅按照比市場價略高的價格收購了稻谷,還額外給予運費補貼。何慶殷很快收回創業成本,并在2015年創辦了蒙山縣慶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旗下擁有家庭農場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為當地貧困戶提供多樣化的務工崗位。如今,何慶殷的公司每年可生產商品糧400多噸,部分品種的香米售價要比普通的優質米高出一倍。
????“職業農民要跟緊國家政策,帶領農戶種植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農業效益?!苯眨螒c殷報名參加了華南農業大學舉辦的廣西青年農場主創新研究班,主動“充電”。
????隨著國家加大扶持力度和務工收入增加,農民正在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同時,隨著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村正在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截至目前,全市已培養出近3000名初、中、高級職業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