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世界,她只寄情于一片茶葉一杯茶。
????跋山涉水,她四處尋覓,只為那一縷茶香。
????40年光陰,她守護和傳承傳統古法手工技藝,任眾聲喧嘩,初心不改。
????她是來自梧州蒼梧縣六堡茶黑石山茶廠的技術總監、六堡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韋潔群。
????歲月堅守只為心中所愛
????韋潔群說,對于茶,她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打記事時起,看著父輩種茶制茶,茶的香氣、茶的文化,自然而然滲透在生活中。
????1976年,18歲的韋潔群進入當時的六堡公社茶廠上班,成為一名制茶工人。此后經歷過茶廠倒閉的風雨、嘗試轉行做過其他工作,但最終難舍的還是對茶的那份情緣。
????從當年的妙齡少女到現在年近花甲,一晃41年光陰。在很多人眼里,韋潔群是一個固執的堅守者,在傳統手工藝逐漸被冰冷的機器替代的年代,她堅持“原產地、原茶種、原工藝、原生態”,守護并傳承傳統古法六堡手工技藝。
????六堡茶的制作,極難掌握的要點是火候控制和揉茶時間。“殺青時一定要掌握火候。茶青下鍋后先燜炒再揚炒,揉捻時要以整形為主,加壓不宜過久,一般是輕揉。水分降至六七成干的時候,要用炭火烘焙。”談起制茶的要領,韋潔群娓娓道來。經她手制出來的六堡茶,湯色深紅透亮,茶味醇厚順滑,口感層次豐富、轉化多,堪稱精品。
????盡管質量上乘,但成本高、產量低的傳統農家六堡茶市場份額正漸漸流失。在人心浮躁的年代,大多數茶廠都引進了機械化制茶,快速占領市場。古法手工制茶效率極低——機械化制茶的生產量以“噸”計,而在韋潔群這兒,一次往往只能制出幾十公斤好茶。在商業和情懷的沖突中,有人勸韋潔群“還是要識時務”,但她不為所動。“越是這樣的年代,越要堅持傳統工藝,老祖宗的東西總得有人傳承。”
????韋潔群做茶不追求量,不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她說:“手工制茶量雖然少,但我追求的是每一款都是精品?!?/p>
????不辭勞苦沉淀一縷茶香
????采茶、殺青、揉捻、漚堆、復揉、烘焙、壓餅……從一片茶葉到一杯好茶,其中要經歷繁雜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考驗著制茶人的功力和耐力。
????采茶制茶絕非外人想象般“詩情畫意”,相反,制茶手藝人要面對的是跋山涉水、汗流浹背尋找優質茶葉的艱辛,還有日復一日在炒茶現場煙熏火燎的不易。
????曾經為了制出最自然的檳榔香,韋潔群整整花了三年時間。帶著“野生古茶樹的茶葉可能更容易產生檳榔香”的期盼,三年里,她和女兒的足跡遍布周邊大小山谷。功夫不負有心人,野生古茶樹找到了!
????緊接著,她又開始探索工藝的改進,嘗試過漚堆、改變存放環境、燒柴火煙熏等無數種方法,倒掉過上千斤制作失敗的茶葉,終于成功研制出自帶檳榔香的純天然手工茶。
????她帶著女兒探訪了六堡鎮的每座茶山、村村寨寨,了解土質特點,掌握各個節氣的氣溫、濕度規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藝。采茶時節,她更是同工人一起上山采茶,回廠共同炒茶、揉茶。一點一滴的付出、沉淀、積累,她研發出一整套種植、管理、采摘、制作、鑒評、包裝、儲存梧州六堡茶的秘籍。
????無私傳承盡顯匠人胸懷
????2014年6月,韋潔群獲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堡茶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轉身將這榮譽沉淀到六堡鎮的茶園泥土里、火熱的炒鍋中,一心一意將農家六堡茶制進時代中。
????2010年,韋潔群與女兒決定舉辦古法制茶培訓班,將祖傳的古法心得和改良技術編制成規范的操作手冊傳授給學員,實施六堡農家茶標準化培訓。這個舉動驚動一時,這意味著在六堡茶產區,韋潔群的古法制茶法再也不是唯一。她說,面對制作六堡茶的工藝水平參差不齊、茶源來路不一、六堡茶缺少規模引導的現狀,她來不及顧慮太多,只想著盡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現狀,將更好的工藝傳播開來,傳承下去。
????韋潔群每年在茶廠內開設兩期培訓班,把自己的獨家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們。她還帶著自己的手藝走出六堡,走進學校,讓更多的人因茶有一技之長。為讓古法制茶工藝發揚光大,她和女兒收集、整理了六堡茶的歷史和古時一直以來制作六堡茶的工具,收集了各種陳年六堡茶和茶化石,專門建成了一個純手工作坊與文化旅游一體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館。
????堅守一方茶藝,執著一份專注,堅定一個信仰,傳承一種精神。韋潔群說,一切只為了守護歲月深處那一縷茶香。
????(據《廣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