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趙洋
????在風景秀麗的北山山腰,梧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0多歲的北山水廠坐落其中。據《梧州第一》一書記載,今日的北山水廠,即昔日的梧州自來水廠,在民國期間是廣西最大的水廠。
????汩汩清流,澤被梧州。梧州供水史,就是一部濃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一部城市規模發展史、一部市民生活變遷史。
????適應發展建設水廠
????每逢市民路過北山山腰時,無不為北山水廠極具特色的牌坊式大門及其門前四個石鼓所吸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牌坊是為了表彰功勛、科第、德政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
????“在民國時期,梧州幾乎每條街道都有牌坊,大部分牌坊為木制牌坊。”梧州市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陳韶金介紹,北山水廠的牌坊大門用石制成,在當時并不多見,這隱隱包含著設計建造者希望水廠能長久運營的心思。
????邁進北山水廠的牌坊大門,眼前一派園林風光。在樹陰掩映的山坡上,有一格格水池,水從一池流向另一池,原本混濁的水也慢慢變得清澈。池壁和池面的水泥已泛黃,在水池之間的隔墻和過道,立著一個個老式閥門,提醒著人們——這是一座老水廠。
????“這個廠區現在仍在使用,6個沉淀池也是建廠時興建的。80年來,經過不斷的工藝改造,它們現在還在工作。”北山水廠安全主任梁品明介紹,為了保持風貌,每次水廠改造時,施工方都盡量不改變各幢建筑的外立面。
80多年前建造的沉淀池,如今仍在使用,變化的是如今的凈水工藝更先進。
????在不遠處的梧州中山紀念堂前,有兩塊不太起眼的石碑,石碑上的內容為《創建梧州自來水廠工程始末記》。它們向世人講述了80多年前北山水廠誕生的始末。
????清末民初,梧州口岸開放后,貨運興旺,商賈匯聚,電池廠、電力廠、硫酸廠、酒精廠等近代工業企業逐步建立;百貨行、錢莊、銀號、旅館和酒樓如雨后春筍,在梧州大街小巷紛紛涌現。然而,梧州百姓的用水方式卻未跟上時代的步伐。梧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專家陳金源說:“當時梧州百姓或自行從桂江挑水,或向挑水夫買水,然后在水中投入明礬攪拌,沉淀雜質后再使用。因此,當時在梧州興建水廠,可以解決生活、商業及工業用水等方面的問題。”
????兼顧消防需要,是當時梧州當局考慮建設水廠的另一個原因。據《梧州市志·綜合卷》記載,1924年11月30日,梧州城內的一場大火焚毀商鋪和民居4709家,5000余人成為災民。
????陳金源認為,河東城區人口密集,商鋪林立,如果沒有穩定供應的消防用水,遇到火災時易“火燒連營”,因此建水廠能兼顧城市消防需要。
????地方自籌經費建設
????1926年,梧州商埠局設立水電籌辦處。1928年,梧州市長蒙民偉、工務局長凌鴻勛、財政局長梁慶修等人最終商定修建自來水廠,水廠定址北山山腰。
????受技術限制,當時水廠主要是重力供水,水廠建得夠高,水壓才有保證。梧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專家彭志創介紹,當時北山水廠的框架式取水泵房就建在十二步梯,即如今龍母廟對開區域。這也是城市水源的上游,在管道埋設方面較為方便。
????1929年2月24日,沉淀池、濾水池、清水池和沖水池開始動工建設,從德國西門子公司訂購的供水設備漂洋過海,陸續運抵梧州。街道管網同時開建,出廠輸配主水管從北山水廠至北環路,加上其他街道干管,全市管網總長達10公里。
北山水廠建設時由德國西門子公司提供的輸配水管,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在自來水廠建設期間,共計花費80余萬元(廣東銀毫)建設費用,這筆經費大多來自地方自籌。1933年8月,由鐘南記公司建設的水池工程完工,管網工程竣工投產。
????從此,梧州市民用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在《創建梧州自來水廠工程始末記》中,描述供水當日的情形,“試機抽水,源清流暢,消防藉以無憂……”
????1933年11月,梧州自來水廠成立,時有職工24人,廠內建筑有特警室、清水池、濾水池、沉淀池和職工宿舍等,水廠日供水能力為1.5萬噸,北山水廠成為當時廣西規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供水企業。
????1934年8月,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的梧州自來水廠總工程師何棟才任水廠經理。彼時,全市總裝管、裝表用戶1530戶,以商店居多,住戶次之。用戶安裝水表后,水費由銀行代收,水廠每月派員抄表計算水費,用戶到銀行繳費。
????有趣的是,如今北山水廠歷史展覽室內還保存著1937年時41歲的抄表工吳尊一的檔案。檔案內除了吳尊一的半身照、學歷和月薪等個人信息外,還有何棟才對他的評價:“頗健壯,尚能稱職”。
????“水站”成為歷史記憶
????20世紀30年代,梧州市區人口達到8萬人,商貿繁榮居全省之冠。北山水廠建成后,真正能把自來水管拉進家門口的家庭卻不多。
????因管網不完善及交不起水費,不少市民就用公用的自來水龍頭,大家一起買水籌,挑水使用。當時,對于公用的自來水龍頭,梧州市民稱之為“水站”或“水柜”。
????陳金源說:“為解決普通民眾用水問題,梧州自來水廠采取了一個過渡性措施,即在市區主要街道安裝一個‘水站’,周邊居民買了木制的水籌,方可排隊取水。居民每取一擔水,便往‘水站’旁的籮筐投入一枚水籌。”
????“那時候水表、水管都是國外進口的,有錢人家才負擔得起單獨立表用水?!标惤鹪幢硎?,當時市區還出現了“擔水工”這個行當,他們專門到水站挑水,再挑送到各家各戶售賣。
????抗日戰爭爆發后,梧州成了日機轟炸的重點目標。1944年日軍進入梧州市區之前,梧州自來水廠的職工將關鍵的電機等貴重設備轉移至蒼梧縣獅寨鎮暫避,全市暫停供水。
????抗戰勝利后,梧州自來水廠職工將設備搬回北山水廠。遺憾的是,由于基礎設施被破壞得較為嚴重,水廠難以恢復生產。為解決市民用水的燃眉之急,水廠職工在桂林路大碼頭臨時設置了泵船,直接抽取江水供市民使用。
????1949年11月,梧州解放前夕,國民黨官員撤出梧州時企圖炸毀梧州自來水廠。在此緊要關頭,梧州地下黨組織與水廠職工緊密合作,將水廠關鍵設備拆卸下來妥善保存,并組織人員日夜保衛北山水廠。同年11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梧州城。梧州自來水廠完好無損,桂江上的泵船也始終沒有停止為梧州市民供水。
????工藝不斷升級改造
????新中國成立后,梧州居民生產生活亟待恢復,用水量激增。1949年12月,梧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北山水廠,隨即組織廣大員工搶修設備。
????1950年5月,北山水廠恢復正常供水,同時結束了梧州市民4年多的臨時供水狀況。
????城市供水工程事關國計民生,是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的重要保障。為了適應不斷增長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梧州自來水廠一直進行各種技術改造升級和管網建設。至1956年,梧州市區各處供水管線鋪設陸續展開,鋪設的水管增加到了27公里。1957年,桂江過河水管鋪設工程完成,結束了梧州市區河西片區沒有自來水供應的歷史。
????在梧州市自來水公司退休干部蘇炳華的印象中,水廠工作較為辛苦。當年的水管埋設,必須在一定距離預留一個柔性接口,防止因天氣和地形變化導致的水管變形爆裂。其中一項是“灌鉛”,即要用大量高溫融化的黑鉛水,澆注在水管接口處,起密封的作用,水管搶修時使用尤其頻繁。
????“一鍋鉛水15公斤左右?!碧K炳華表示,工人如果不夠力氣,黑鉛就會跌到地面或燙傷自己。
????由于工作性質特殊,很多水廠職工住在北山上,宿舍旁就是沉淀池。嘩嘩的流水聲,成為北山水廠職工的“催眠曲”。在職工激昂的號子聲中,在水池嘩嘩的流水聲中,北山水廠不斷進行升級,設計供水能力達到6萬噸/日。
????80年彈指一揮間。直到今日,北山水廠仍然承擔著為梧州市民供水的重任。在蘇炳華這些老工人心中,北山水廠依然活力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