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韓潔、安蓓、劉羊旸)黨的十九大新聞中心21日下午舉行第四場記者招待會,十九大新聞發言人郭衛民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張勇,副主任寧吉喆,介紹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理論創新引領五年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何立峰說,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從經濟增長看,過去4年經濟年均增長7.2%,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年均超過30%。預計今年6.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將順利實現,并能爭取更好的結果,經濟總量將超80萬億元;從發展質量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實現了需求結構“消費超投資”、產業結構“三產超二產”,最終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發展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從人民生活看,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續4年年均1300萬人以上,今年前9個月新增1097萬人;4年脫貧5500多萬人,今年將再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貧困發生率可望降到4%以下,基本完成580多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
有記者問,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如何化解這一矛盾?
何立峰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帶有全局性、歷史性的變化,對黨和國家的許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當前我國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在經濟方面主要表現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升、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等。下一步要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在不同時段、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深入研究深層次原因,及時提出應對之策和解決方案,逐一加以解決,促進經濟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港珠澳大橋年底可基本通車
在回答關于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發展問題時,何立峰說,近幾個月來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組建了高效精干的黨工委管委會,邀請頂尖專家團隊推進新區規劃設計,構建相應政策框架,推進雄安新區和北京市區、北京新機場間高鐵等項目。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對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今年底前北京市級各大機關及部分市屬行政部門等將率先啟動搬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邁出實質性步伐,目前已形成區域規劃初稿,正抓緊征求意見。港珠澳大橋建設加快推進,爭取今年年底基本具備通車條件。
客觀全面看待民間投資增速放緩
在回答有關促進民間投資問題時,張勇說,十八大以來,我國民間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連續超過60%,最高時達到65.4%。非公經濟已成為穩定我國經濟的重要力量,創造了80%左右的就業、60%左右的GDP、50%以上的稅收、近70%的境外投資。當前,要客觀全面看待近兩年我國民間投資增速放緩、占比下降現象。在民間投資較為集中、對市場反應較為敏感的制造業和房地產領域,投資增速下降較快,是當前影響民間投資增速的主要因素。民間投資增速雖然比前幾年有所下滑,但投資總規模還在繼續增長,而且參與投資的領域越來越廣。下一步將針對“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投向哪”等問題,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機制,持續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
引導各類要素向實體
經濟聚力發力
針對記者關心的經濟“脫實向虛”問題,張勇說,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國內外市場相對疲軟、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社會資本出現了“脫實向虛”和企業“棄實投虛”的現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引導資本及各類要素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下一步要聚焦結構性供需失衡這個主要矛盾,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補齊發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給,推進簡政放權、減輕企業負擔,實施創新驅動、轉換發展動能,化解過剩產能、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努力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改善營商環境
便利外商投資
針對媒體反映的有關外資撤離問題,寧吉喆說,近年來,中國吸引外資一直居世界前列,但外資企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中國要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做更大努力。中國利用外資政策會更加開放、更加公平、更加便利。下一步,要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凡是在我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堅持實行備案制為主的外資管理新模式,進一步提高投資便利化。在對外投資方面,中國將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實現合作共贏。通過健全保障機制、創新服務方式、提供引導和規范等舉措,促進國際產能合作。
三位代表還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其他問題。32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了記者招待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