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俊、何中虎、魏靈玲、沈玉君、凌繼河(自左至右)接受采訪(拼版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據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劉羊旸、韓潔、董峻)十九大新聞中心21日就“農業科技創新”主題舉行集體采訪,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魏靈玲,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沈玉君,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凌繼河五位黨代表現場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怎樣的發展和進步?唐華俊說,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在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一些重大品種和技術方面都有很好的進展,一些設施技術在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同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快,圍繞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進行推廣,創新推廣轉化模式機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也進一步深化。
如何促進設施農業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魏靈玲說,在科研方面,我們一方面注重自主創新和原創的技術突破,在智能化的設施裝備、植物工廠、農業的物聯網技術、營養液栽培等方面做了很多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搭建國際化、開放的科研平臺,推動我國設施農業基礎性研究的發展。在成果轉化領域,我們要努力走通“最后一公里”。
在回應如何解決有機肥推廣問題時,沈玉君認為,十八大以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帶動有機肥的利用。在綠色發展新的理念下,我國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出適合我國不同區域特點的一些種養結合的技術模式,包括研發了一些高效的有機肥產品以及技術裝備等。
在回答如何解決種糧效益問題時,凌繼河說,對農民來說,好的糧食品種能大大提高收益。以前我們種普通大米每斤賣到兩塊錢,現在好品種大米可以賣到十八塊錢一斤;以前想吃好米要從外國進口,現在中國自己種的米更好吃、更香、更有營養,糧農收入也增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