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市區去位于臨潼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要經過灞橋。當灞橋的路牌掠過眼前,我隔著車窗極目四顧,古詩反復吟詠的灞橋柳色并沒有如期出現。啊,千年的時光,滄海桑田,灞橋上,不再縈繞一堤楊柳、三疊陽關的依依離情,而我們要去參觀的兵馬俑,也只是千年以前一個帝國留給今天一個回望的窗口罷。
兵馬俑像造型精致,巧妙設計。
四個展館四種感受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一號、二號和三號三個墓坑以及展示館四個部分,四個部分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一號坑是三個墓坑中面積最大的,據說總面積達到1.6萬平方米。步入一號坑展廳大門,一個宏大的形如閱兵矩陣的場面猛然沖入你的視野,一列一列長坑里,整齊立著的士兵與馬匹在燈下發出一層幽光,仿佛在無言地訴說他們歷經千年尚未能忘懷的往事,那些往事里,是殺聲四起的沙場慘烈,是沖鋒陷陣的男兒豪情,抑或只是千百年來深埋地層的黯淡? 圍繞墓坑周邊欄桿,可從四個方向仔細觀看坑道內的兵馬俑,據說實際有超過6000件、已挖掘出來的有1000多件,他們分東、南、西、北四個朝向,分明是前鋒、翼衛和后衛的布置,而中間38路縱隊則形成主力軍團,觀者可充分感受一個行軍布陣的格局。俑像大都呈直立姿勢,兩腳堅定踩踏大地,雙目直視前方,甲胄整肅,神情凝重,須發與眉宇傳遞著一份身經百戰的英氣與從容,形如一堵無法撼動的銅墻鐵壁。而一同展示的戰馬,安靜肅立間,亦能從品出一種蓄勢待發的意味。 二號坑是兵馬俑精華部分的展示。從陶俑站立或蹲跪的姿勢來看,原來應是持有長矛與弓弩等兵械的,不知為何,兵械已然不見,但那生動傳神的姿態,仍然成為兵馬俑中最具生命意味的體現。這些不同姿勢、不同兵種的陶俑,有與駟馬戰車聯合而成車兵方陣,也有車、步、騎兵混合成長方陣,與一號坑的千軍萬馬相比,這里像是一支精銳部隊,或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特種部隊,給游客另是一番觀感。三號坑較小,形狀像一個“凹”字,據說是作為作戰指揮部來布置的,從坑道內兩旁侍立的兵士俑像來看,也確實如此。 能夠更仔細參觀的,應屬展示館。展示館內以玻璃展示柜的模式,向觀者單個展出兵馬俑像,可近距離欣賞。讓我最為印象深刻的,是那輛四馬單轅的彩繪銅車,雖然展出品經過修復,但結合文字介紹中“3400個零部件、車馬金銀飾品1720件、金銀器總重7公斤”等資料,以及現場看到的精致造型和巧妙設計,還是讓我們嘆服于兩千多年前的造車工藝。 穿越時空修復還原 隔著悠長的歲月,帶著長久的地層氣息,這些肅穆的陶俑尚能清晰地讓人觸碰出它們的精、氣、神,那么制作俑像、并且是數量如此之多俑像的人,心思是何等的細膩,技藝是何等的精湛,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秦始皇兵馬俑從1974年被發現、1979年對外開放參觀以來,獲得“世界第八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等美譽,實屬意料之中。 與俑像的數量以及精細所引發的驚嘆相比,在參觀過程中,另一個視角也在我們眼前緩緩展開。二號坑內保留有挖掘時發現的坑內狀況:兵馬俑橫七豎八躺倒在坑道內,殘肢斷臂、支離破碎;展示館內展覽有彩繪銅馬車出土時的照片:除四匹銅馬相對完整外,整個車體被壓塌,幾乎分辨不出原來的模樣。一號坑展示坑道的后半部分,有一個寬闊的場地,放置了現代化的機器,有工作人員在忙碌,有缺頭少臂或渾身包裹塑料紙的俑像排練周邊……精美完整的兵馬俑,歷經塵與土的包圍之后,借由考古工作者的心血與技藝,方得重生。兩千多年的地層深埋,龐大的兵馬俑隊伍已與身旁泥土呈同樣色澤,置他們于深埋命運的始作俑者,也帶著永生以及永遠操控強權的野心埋于此地,卻敵不過萬物一理,只能與泥土混為一體了。即使千年以后,因一個農民挖井的鐵楸、由一群不畏艱辛的考古工作者精心挖掘得以重見天日,經過深埋而失卻的色澤與光彩,沉淪于殉葬所帶來的黑暗與沉寂,成為它們永難磨滅的印記。這樣的視覺,帶來一份屬于時空的荒涼,也是參觀兵馬俑博物館的另一種感受了。 麥坤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