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萍 最近幾年,我市城市建設步伐加速,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和市容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市整體面貌和綜合服務功能仍較為薄弱和落后。如何進一步補齊短板、完善功能,更好地打造美麗宜居城市,是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關心和關注的問題。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城市建設三年提升工程組織實施一批基礎設施、新區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項目,完成了多條城市主干道的改造提升,西江三橋建成通車,蒼海新區和紅嶺新區路網、景觀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持續發力,市容環境整治和城市管理執法力度加大。三年來,城市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52億元。 “城市建設要從小處抓起,臟亂差、路不平、渠不通、綠化差、燈昏暗等一直以來都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市環境問題。我市去年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大力推進市政和公用設施的修復、改造和提升,取得了較好效果。”市政協委員、市市政和園林管理局局長陶建軍說。 不過,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市區路網存在不少“卡脖子”的“斷頭路”,道路揚塵和泥頭車撒漏現象較為嚴重,城市管理執法合力仍未形成和執法成效有待提高等。當中的不少問題引起了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的關注,大家還就改進有關工作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 最近幾年不斷有政協委員提出,隨著機動車輛激增,我市出現了交通擁堵和停車難的“城市病”。市政協組織開展深入調研,提出意見建議,持續關注和跟進有關問題。市政協委員劉萍指出,雖然近期我市對新興路、西堤路、文瀾路等主要道路進行交通優化,增設了中央隔離欄、信號燈、交通島等設施,建成多個立體停車樓,增加了不少停車泊位,但是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依然未得到根本解決。 經多次調研和綜合部門意見后,政協委員們再次提出建議,希望市政府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靜態交通設施建設,挖掘、盤活全市停車資源,鼓勵沿街單位、社區開放停車場所,多渠道增加停車泊位,建設智慧停車系統。同時,要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建管并重統籌破解停車難題。 梧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城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認為,市委、市政府在推進新區建設的同時,也應做好舊城的改造提升和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工作,豐富城市建設的外延和內涵。市人大代表、萬秀區區長高潔鳳表示,近年來萬秀區持續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整治和棚戶區改造,幫助居民搬離危舊房,并對老舊住房進行改造提升,改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城區有了新發展。 “我市將部署開展新一輪的城市建設提升工程,繼續將棚戶區和舊城改造列為主要內容之一。”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說。我市已積極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逐步推進騎樓城整修保護、百花沖“三總府”重建等工程,通過更高水平、更高標準、更貼合實際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促進城市建設再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