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可夫 通訊員 李嫻 吳組軒)打好脫貧攻堅戰離不開每一位貧困地區工作人員的努力,同樣也離不開撐起“半邊天”的女性駐村干部。她們是貧困村脫貧致富路上的“巾幗”力量。 3月7日,蒙山縣黃村鎮百合村駐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王胤丹,一早便到村中田間了解村民春耕的情況,查看農田水利建設進展情況,和村干部規劃鄉村扶貧產業發展。婦女節前,王胤丹用她盡責的精神和努力的工作,在崗位中傾情奉獻。 2015年10月,作為團區委、廣西團校學報編輯部責任編輯,王胤丹開始擔任百合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王胤丹理思路、定規劃,大力發展產業,通過“造血”幫扶拔窮根。 從大城市到小山村,面對工作條件差、內容雜、語言不通等問題,王胤丹迅速調整心態,轉變角色,和駐村工作隊員、村干進村入戶,摸清情況。 “我們村耕地比較少,很多家庭的青壯勞力都外出務工了,剩下小孩子和老人在家。”初駐村時,王胤丹經過走訪調研,判斷這個村的“留守”問題比較嚴重。 摸清致貧原因,找準脫貧路子。王胤丹漸漸理清扶貧思路:發動村中的養牛大戶成立合作社,為缺乏勞動力的貧困家庭代養黃牛。這一想法得到村“兩委”班子的一致認同。大家通過宣傳扶貧政策,為貧困戶打消投資顧慮。當年就有30戶貧困戶簽訂了協議,加入百合黃牛養殖合作社。同時,村中失管的砂糖橘果園也重新由種植大戶統一經管。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大部分貧困戶在去年順利脫貧,百合村也實現整村摘帽。 “貧困戶有產業帶動,以及享受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福利,漸漸過上好日子,這是大家一起努力奮斗的結果。”王胤丹說,在扶貧攻堅過程中,貧困戶的困難雖然不盡相同,但只要我們找出貧困的原因,做到按戶施策,貧困戶頭上的“窮帽子”就能夠摘除。 在藤縣同心鎮沙村,村委會近期新成立的村集體合作社讓駐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楊妮卡對今年的扶貧工作充滿信心。 去年,貧困戶黎福緒采收百香果后,通過網絡銷售到江浙地區,收入可觀。這讓村里不少村民分外“眼紅”,大家希望將村小組閑置的土地流轉到集體合作社,邀請懂技術的黎福緒幫忙經營管理。 “經過近幾年的扶貧工作,村里大部分貧困戶如期脫貧,但是仍有不少貧困戶家中缺乏勞動力、缺住房、缺土地,他們的致富愿望至今未能實現,”楊妮卡心里最牽掛的是村里尚未脫貧的深度貧困戶。眼看今年全村動員齊心發展產業,楊妮卡有著新打算:借助市里下撥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壯大村集體收入,成立專項基金幫扶困難家庭解決燃眉之急,同時鼓勵已脫貧的農戶結對幫扶貧困戶。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