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萬秀區夏郢鎮儒巖村的陳海樹沒想到,在這個原本美好的春天,他們一家的命運,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
2018年3月13日,他的三兒子陳德昌突發腦出血,經過醫務人員竭力搶救,最終無力回天,在3月15日,拋下了妻兒和年邁的雙親,撒手離開了人世,把生命永遠定格在35歲。 接下來,陳家人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將陳德昌的器官捐獻出去,讓他的生命得到延續。 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對陳家人,特別是對父親陳海樹來說,是艱難卻又斬釘截鐵的,因為他們知道兒子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生前樂于助人,也必然無懼于在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救活更多的人。

梧州市紅十字會黃超亮會長將人體器官捐贈榮譽證書送到陳德昌父母手上。
“我兒子生前經常助人為樂,我知道社會上很多人還需要他的幫助;還有一點,我兒子有一部分器官移植到別人身上,就好像他還活著一樣,我心里就有個念想。”在陳德昌的追悼會上,父親陳樹海悲傷但又平靜地告訴記者。 因為陳德昌生前經常為村民排難解紛,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德叔”;在他的追悼會上,村民們自發地紛紛前來悼念,包括許多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也著急趕回來參加追悼會。 26歲的陳孔養不愿意相信:救過他性命的德昌大哥,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他們。 那年他8歲,在河中玩耍時忽然溺水,在岸上的陳德昌立刻躍入水中,游至他身邊將昏迷的他救起,事后他父母非常感激,送禮到陳德昌家中,讓他與陳德昌結為兄弟。

陳孔養站在當年被救上岸的河灘緬懷陳德昌。
今年17歲的梁梓葵,發誓一定好好照顧陳德昌的兒子,把他當弟弟一樣看待,因為當年她的性命,也是德昌叔叔救回來的。 2006年的農歷七月七,只有5歲的梁梓葵與姐妹們一起到河中玩耍,一不小心,不會游泳的她像個秤砣一樣墜入水中,在附近游泳的陳德昌立馬游過來將小女孩救起,拉到岸上。

梁梓葵在河邊想起自己的救命恩人,濕了眼眶。
除了兩度勇救落水兒童,平日里陳德昌也是一個樂于助人、慷慨有愛的好青年。 他平日里在市場賣魚為生,在他工作過的地方,很多人都認得他、記得他。 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個細節:她在大塘菜市口的花店買花時,無意中提起了“陳德昌”這個名字,花店老板立刻說道:“德叔啊,他人很好的,我們菜市場很多人都認識他,他在大塘市場賣魚時經常送魚給我們吃。”

梧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為陳德昌獻上花束。
在悼念會上,有一位年近八旬的保潔員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老伯名叫李武蒼,平時負責村里的垃圾清理工作,工資只有700元,一個人獨自撫養兩個孫子。他來參加陳德昌的悼念會,悄悄放下200元,就離開了。原來,陳德昌平時農忙時節會幫助老伯種地,有時還會拿幾條魚送給他吃。 其實,當陳德昌被確認腦死亡時,父親陳海樹做出捐獻器官這個決定時也猶豫了很久,考慮到捐贈器官與農村的傳統風俗相沖突,更害怕已有十年病史的妻子承受不住這個事情,陳海樹還想過隱瞞妻子,但最后還是選擇了與她溝通。 陳母聽到了這個消息第一反應是拒絕的,并把自己關在了房間里。陳海樹便跟妻子做思想工作:“他生前身體很好,器官很健康,如果不能移植我覺得很可惜;如果移植到別人身上,就好像我們還有半個兒子在別人身上,他還活著。” 就在陳家人糾結抉擇之間,3月16日上午,醫院告知他們陳德昌的心率、血壓等開始不穩定,如果仍然愿意捐獻,就要盡快決定了。陳家人思前想后,最終忍痛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捐獻器官。 2018年3月16日下午,在梧州市紅十字會的見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三醫院移植研究院的手術下,陳德昌完成了大愛之舉——器官捐獻,獻出的兩個腎臟和一個肝臟使3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 其中,他的肝臟移植到貴港一名40歲患肝癌的男性患者身上,患者于昨日順利完成手術,生命體征平穩,已交流自如;他的左腎移植到貴州一名42歲患尿毒癥的男性身上,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右腎移植到廣東汕頭一名58歲患尿毒癥的男性身上,患者手術順利,恢復良好。 三位患者家屬用語音的方式對陳德昌表達了感激之情。 
陳德昌走了,他三歲的兒子再也等不到爸爸回家的身影,他的父母、他的姐弟們再也聽不見他的笑聲,見不到他的笑容,他的朋友圈永遠的定格在了2018年3月12日。 
或許陳德昌沒有走,只是永遠的安靜了,他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換歲月長留。 但是,他留給我們的,卻遠遠不止3個生命的延續。生命有開始,就有結束,這是自然規律;但怎樣才能讓一個生命的離開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選擇的權利在我們手里:器官捐獻,讓生命,不因死亡而終結,卻因愛得以延續。 圖文:譚麗卓,除署名外
編輯:覃燕霞黃祎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