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柳雙 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扎根科研一線,在平凡的工作中體現價值;他們把握信息化潮流,在科研與實踐創新結合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這個團隊就是梧州市氣象局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團隊。 2008年10月,國家重點布局的災害性天氣監測網組成部分、我市防災減災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龍頭項目——梧州市新一代天氣雷達調試完畢并通過驗收,開始試運行。新一代天氣雷達比原來的天氣雷達測量精度大大提高,更為準確地判定云團的含水量和降雨量,從而有助于更好地指導汛情預測、自然災害預測和人工增雨作業。 “在試運行期間,雷達故障率比較高,特別是雷達匯流環內經常積存粉塵,引起接觸不良,會導致天線損壞甚至掉落。而且,由于沒有專用工具,清理工作只能人工進行,操作程序繁瑣、效率低。”負責天氣雷達站試運行重任的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團隊第二帶頭人、市氣象局氣象技術裝備保障中心副主任梁慧回憶說。為了排查故障,該團隊同心協力,不斷鉆研業務,經常加班加點。他們通過統計故障產生的原因,分析核心問題,獨立設計開發雷達天線匯流環自動清潔裝置,實現了相關設備定期自動維護,維護人員不再需要鉆進狹窄的天線基座內部開展工作。該裝置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并在全區推廣使用。 “雷擊是氣象設備損壞的主要因素之一。”該團隊第一帶頭人、市氣象局氣象技術裝備保障中心主任黎直說。在2016年臺風“妮妲”進入廣西期間,黎直曾蹚著過膝的急流去維修被雷擊壞的自動觀測設備的采集器芯片。面對問題,黎直帶領團隊切實潛下心來,去研究解決設備受雷擊的問題。經過努力,該團隊開發了“隔離防雷技術在地面觀測場應用”項目,應用隔離界面技術解決地面觀測場的雷擊問題。該項目也在我市及我區部分地面觀測場得到推廣應用,大大降低了地面觀測設備和通訊系統被雷擊的風險,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該團隊自2006年成立以來,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十多項科研項目,“雷達遠程智能控制維護系統”“智能手機藍牙自動氣象站監測系統”等多項系統性創新應用在全區氣象系統全面推廣,得到了同行們的一致好評。同時,該團隊的氣象裝備保障工作2015年至2017年連續三年獲全區氣象部門創新獎。 “為保障氣象觀測數據和信息準確及時傳輸,面對技術裝備保障工作中的難題,大家集思廣益,通過科技創新與工作實踐結合,以一個個創新成果解決了許多長期存在的氣象設備維護難題。”黎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