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梧州精神“海納百川、力爭上游”意義深刻,既是梧州市歷史底蘊、區位優勢的體現,也是梧州人民開放包容、創新求變的寬廣胸懷的體現。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會并牢牢把握踐行新時代梧州精神,在全市實施“東融”戰略中建功立業、爭當排頭兵,努力推動試驗區向高質量發展。 今年6月5日至6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梧州調研時指出,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東融”,全面對接大灣區、深度融入珠三角、提升珠西經濟帶、建好廣西東大門。這個新定位、新要求為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指明了努力方向,試驗區是梧州市實施“東融”戰略的主陣地之一,更是全市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改革創新的重要引擎,對梧州、廣西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更是極為重要。 近年來,試驗區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項目落地、產業集聚這個核心,以抓存量促增量為主線,穩妥推進項目開發建設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各項工作,逐步由“三年打基礎”進入“五年上規模”階段。當前,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正處于過坡爬坎、攻堅克難的階段,而越是在嚴竣形勢下,越是在困難面前,我們越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以“海納百川”的魄力和勇氣,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方法,破解困局找準出路,實現事業新發展。 (一)多措并舉優化營商環境,為實施“東融”戰略增強軟實力。一個好的投資環境往往比資源優勢更為重要,我們要完善容缺受理機制,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政策支撐。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推行“一事通辦”,簡化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行政審批效能,逐步形成一網受理、協同辦理、綜合管理的政務服務體系。要結合“互聯網+”“智慧園區”“數字園區”建設,探索建立具備在線申請、審批等功能的數字化審批信息系統,嘗試開設跨區域電子審批綠色快捷窗口,探索構建“微信+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新模式,快速回應企業訴求。 (二)產業招商定位要精準,為實施“東融”戰略增強向心力。產業和招商是一個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要求,深入大灣區對接招商項目,挖掘引進上市企業、標桿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逐步走向產業聚集發展。要發揮“以商招商”的資源效應,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完善產業配套。要結合試驗區臨江優勢和地理環境特點以及綜合考慮市場競爭力和當前產業發展遠景,遵循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產業發展規律,從小產業處著手、以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為目標,注重生產性服務業、小型手工產業、特色新產業的承接和引進,特別是物流、金融、類金融類企業入駐,注重揚長避短,占領市場空白。 (三)注重投資精準性和有效性,為實施“東融”戰略夯實硬件基礎。當前試驗區融資能力相對較弱,可用財力嚴重不足,因此要注意高效利用有效的資金。要圍繞完善市政配套、生產配套、生活配套和環境提升四大工程,統籌推進試驗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工作思路,探索以“EPC+F”方式(工程承包方為業主解決部分項目融資款,或者協助業主獲取融資以啟動項目),整體開展試驗區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建設,加快各片區路網、供電、供水、排污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四)繼續深化改革創新,為實施“東融”戰略增添新活力。創新是試驗區的動力所在,要繼續鞏固國家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成果;加快推進國家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工作,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全面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試驗區獨立財政運行體系,加快設立試驗區廣西片區稅務征管機構,加快兩廣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運營;加快推進試驗區立法工作,推動廣西先行出臺《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梧州)條例》。同時,要深化人事管理體制、行政審批制度、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各項改革。 (五)狠抓干部作風建設,為實施“東融”戰略提供思想保障。試驗區要出臺相應的規范性文件,建立完善制度和機制,樹立正確的執紀監督問責導向。同時,要寬容黨員干部在推動改革發展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和錯誤,激發干部職工干事創業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