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陳素雅
1月7日,藤縣東榮鎮坡頭村在微信平臺悄然上線了一個名為“尋山集”的小商城。 在這個特殊開發的網商平臺上,買家不僅可以看到貧困村農戶直播農產品的收獲過程,而且購買產品所支付的款項,在扣除運營成本經費后還會直接打到貧困戶的賬戶上,讓貧困戶直接受益。 讓優質農產品“走出去” 在“尋山集”網商平臺中,既有坡頭村的村情村貌介紹,又上架了貧困戶的特色產業農產品,甚至還有貧困戶接受電視臺訪問并介紹產品特色的小視頻。豐富的內容信息,讓買家感到十分新鮮。 而“尋山集”網商平臺從無到有,于力的感受最深。于力是掛職坡頭村的第一書記,坡頭村優質的農產品難以外銷,一直是困擾在他心中的一個難題。 坡頭村距離鎮區約8公里,全村多個村民小組尚未通硬化道路,群眾出行及農副產品運輸存在困難,村內貧困發生率高達10.56%。但是,坡頭村的香水檸檬、八角、野生蜂蜜、農家筍干等農產品質量上乘。在2018年廣西工業和信息產品展示會設置的第一書記扶貧產品展銷專柜上,來自坡頭村的農產品第一次登上了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僅兩天就賣出了100多瓶蜂蜜。這讓坡頭村民首次嘗到了電商扶貧的甜頭。 于是,坡頭村開始摸索“電商+產業+扶貧”的扶貧模式。“一開始,我們的電商扶貧走的還是老路子。”于力說,“農民的蜂蜜采購價最高23元,我們的電商團隊就以30元的價格把村里的蜂蜜都包銷下來。合作社社員、村干部幫著包裝、發貨,而我所在單位的同事也把購買蜂蜜作為幫助貧困戶的途徑之一。”為完成電商扶貧的構想,于力還自己墊資了近3萬元,用于完成電商扶貧項目的籌備和運作。 讓貧困戶當“網絡主播” 走電商扶貧的路子,僅靠少數人的力量,難以達到一定的規模。為了確保坡頭村產品達到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銷售運營條件,村里需要穩定且有實力的商家,或是用村集體經費先把農產品包銷下來,然后再對外銷售。然而,如此一來,一方面耗費的精力成本巨大,沒有全職工作人員很難堅持下去;另一方面,這對于貧困戶來說,只是從低價賣農產品給廠家變為以稍高的價格賣給平臺,未能激發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為了從“授之以魚”變為“授之以漁”,于力又委托熱心人士以微信商城為模板,深度開發出了“尋山集”網商平臺。平臺后臺儲存了該村貧困戶的各項數據,商品還是使用統一的標識和包裝,但是由村民自行對外展示和銷售,收入扣除必要的運營成本后,大約七成的資金會通過后臺直接打到農戶的賬戶。此外,于力還鼓勵貧困戶們在平臺上當“主播”,直播自家農產品,如砂糖橘、蜂蜜、香水檸檬的采摘及深加工的過程,滿足網友對純天然食品的好奇心,以提高銷量。 “平臺剛剛開始上線,其他村也在密切關注著。”東榮鎮宣傳委員楊錦泉表示,坡頭村成立的“尋山集”網商平臺,是傳統農產品一種新的銷售模式,鎮里也希望將來能夠把其他村的農副產品一起放到這個扶貧電商平臺上銷售,以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