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曾燕 通訊員 盤丙英)“今年要不要一起干?”近日,龍圩區新地鎮訓村駐村第一書記李錦堂走家串戶了解村民的新年打算。去年,訓村的500多畝土地租賃給一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羊肚菌、東北黑木耳種植,不僅村集體經濟年增收4.5萬元,還提供20多個就業崗位,為周邊貧困戶提供學習種植技術平臺,拓寬了增收渠道。
近年來,龍圩區借鑒廣東先進經驗,通過“黨組織+合作社+黨員骨干”模式示范帶動,盤活村集體資源,探索跨省、跨村、社村聯建的“產業聯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區去年實施村級集體經濟項目35個,總投資近9000萬元,26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5個非貧困村收入10萬元以上。 “村里將建設900平方米廠房,以后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了。”新地鎮回龍村黨總支部書記莫桂南指著村綜合大樓建設規劃圖介紹。廠房項目由回龍村、雁村等9個村整合資金235萬元聯合投資建設,目前已通過招商引入企業發展電子產品加工業,預計投產后僅租金一項每年就可收入20多萬元,同時還能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優先錄用9個村的村民就業。“跨村聯合發展產業項目,為村莊發展注入新活力。”龍圩區黨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跨村聯建產業,讓多個村在政府的帶領下,以強帶弱、弱弱結合、資源互補,可以把分散在各村的各種資源得到綜合利用,打破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 據悉,龍圩區積極探索社村共建模式,鼓勵各鎮供銷社以土地資產入股、村委以村級集體發展資金入股,合作建設和經營村級項目,通過“黨組織+合作社+黨員骨干”示范帶動。“有了社村共建,按照合作協議規定,村集體經濟通過收取租金、管理服務費獲得收益5萬元,超出部分由村民合作社與供銷社按比例分成。”新地鎮新鋪村第一書記徐國良介紹。社村共建,打破了傳統思路,給農村的產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發展與機遇。目前,梧州市鎮級供銷社已分別與新地鎮新鋪村委、廣平鎮平樂村委簽定合作協議,將130萬元村集體建設資金投資建立“社村共建大樓”,用于商業經營或開辦幼兒園、扶貧車間等,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此外,龍圩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與毗鄰廣東省郁南縣簽訂《跨省黨建聯建合作框架協議》,除了建設蛋雞基地,還將建設9個高效生態肉雞養殖小區,由廣東溫氏家禽有限公司承包經營。項目投產后,每年按政府投入扶貧資金5000萬元的9%作為分紅返還給該區26個貧困村的村民合作社,惠及貧困戶6000多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