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報記者 蒙敏瑩 通訊員 鐘強 洪水災害頻繁的梧州,早在1987年就被列為全國首批25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面對波濤洶涌的“三江水”,梧州人民一度只能水漲一寸撤一寸。 
眼下,防洪體系正守衛著梧州這座美麗的城市。 記者 陳凡 攝 現任梧州市水利局副局長鄧穎,1990年畢業回梧后,曾在市防汛辦工作,見證了梧州防洪體系的建設和變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輕工業企業沿潯江河西岸邊辦廠,為了抵擋洪水,企業自發在各自廠區所在的岸坡邊上堆砌了防洪堤,逐漸形成了河西防洪堤。”鄧穎說。 
9月14日,河東防洪堤西江段外綠草茵茵。 記者 陳凡 攝 1994年6月19日,梧州發生特大洪水,當天水位高達25.91米(珠基)。鄧穎對這場洪水記憶深刻,盡管此時河西防洪堤已有了基礎面貌,但自發筑成的防洪堤是由漿砌石、泥土等堆積而成,根本抵御不了這場特大洪災,河西、河東淪為一片澤國。 
上世紀70年代的河堤 (梧州市博物館供圖) 1994年“6·19”洪災后,中央作出了“梧州一定要建設防洪堤”的重要指示。此后,梧州市分期建設河西片區和河東片區防洪堤,并首先建設河西防洪堤。 1998年,按抵御50年一遇洪水標準修筑的河西防洪堤還未來得及拆去模板,一場特大洪水再次侵襲梧州,水位高達26.51米(珠基)。“一座還未正式完工的防洪堤抵御了一場超標準的洪水,這對于梧州的防洪歷史來說已是一場勝利。”鄧穎說,這場洪水中,在黨政軍民奮力抗擊下,以及政府實行分倉防洪的措施下,河西部分片區還是免受了洪水的侵襲。 1998年的洪水過后,梧州市在對河西防洪堤的管涌問題進行處理加固的同時,也開始考慮河東片區的設防問題。1999年以前,作為梧州市的中心城區的河東一直未設防,只是在沿岸河堤修了護岸工程,因此,依山而建的河東城區幾乎是山邊在哪里,洪水就漫到哪里。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01年3月,河東防洪堤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堤防工程設計標準為抵御10年一遇洪水。2005年,梧州市再次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洪水漫過堤頂進入城內,但堅固的河東防洪堤“抵御”了這一次的洪水。而河西防洪堤則全線守住了河西片區,順利抵擋了這場梧州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遭遇的最大洪水。 
河東防洪堤建設奠基儀式現場 (資料圖) 孟亞西/攝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梧州整個水利設施的建設也開始轉變。“以前因投入資金有限,防洪堤的建設主要考慮以最低的投入使其達到設定的防洪標準。”市防洪排澇管理處運行管理科科長陳劍陽說,此類對堤防的管理已經與城市的發展不匹配,而梧州市也開始提出了新的水利建設方向——樹立綠色堤防的理念。 自2012年開始,梧州市加強對中心城區堤防范圍水利文化的建設力度,對河東、河西的防洪堤進行了景觀提升。接下來,梧州市還將借助全區對西江干流治理工程項目的開展,提升防洪抵御標準的同時,改造堤防景觀。 
2019年6月2日,工作人員在河東防洪堤桂江段關閉人行交通閘閘門。 (梧州市防洪排澇工程管理處 供圖) “以前,洪水頻繁侵襲,河東的許多商戶不敢對商鋪進行裝修,街道也只是簡單的水泥路。到現在,明亮干凈的商鋪、整潔有序的街道、絢麗的霓虹燈,防洪體系正守衛著這座美麗的城市。”回想起一段段難忘的過往,鄧穎由衷地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