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文 文/攝
芒康,藏語意為“善妙之地”,是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的一個縣。芒康地處滇、川、藏三省區交匯處,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孕育葡萄美酒的絕佳之地,因此,芒康又被稱為西藏“紅酒之鄉”。 9月22日,我們從云南香格里拉出發,翻越白馬雪山和梅里雪山,一路蜿蜒,順著金沙江、瀾滄江而上。經過六個小時的翻山越嶺,我們才抵達芒康。 
芒康縣曲孜卡鄉晨曦。 品嘗雪域高原的葡萄美酒 說到西藏的酒,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青稞酒。然而在芒康縣南部,家家戶戶喝的卻是葡萄酒。來到村民家中,主人從陶瓷大缸里舀上一碗紅酒,端到來客面前雙手敬上,如同藏家農民為客人斟上青稞酒一般,這是芒康縣百姓的待客之道。 芒康的紅葡萄酒遠近聞名,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西藏的波爾多”。據了解,芒康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歷史悠久。200多年來,引自法國波爾多的葡萄經過高原嚴酷氣候的自然選擇而馴化,已完全適應當地環境,以此為原料釀制的干紅葡萄酒香氣濃郁、口感飽滿,冰紅葡萄酒香氣優雅、酒體豐滿。 
游客采摘高原葡萄。 近年來,當地的葡萄酒企業迅猛發展,帶動了當地村民種植葡萄的積極性,以前村民家里的地都是種玉米青稞,現在很多改種了葡萄。一望無際的葡萄種植基地,為這片土地孕育著無限生機與活力,也為廣大群眾脫貧致富開辟出康莊大道。 挑戰滇藏特色小吃加加面 鹽井加加面是滇藏地區的特色小吃,2010年被評為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加面裝面的碗很大,但面條只有碗底一小筷子,吃完再加,就成了“加加面”。據說,只要能打破芒康加加面連吃147碗的記錄,就可以帶走“卓瑪”(“卓瑪”是藏族對女子的稱呼)和牦牛,這樣的比賽你是不是也會躍躍欲試? 
挑戰加加面,現場氣氛活躍。 我們一同參加了吃加加面比賽,大家一碗接一碗吃著加加面,一個個新紀錄不斷出現,“卓瑪”與客人們熱情互動,將民俗體驗活動推向高潮。 據了解,加加面是當地藏族同胞用來款待貴客的美食,面里加入了風干的豬肉,加以無鹽草果等配料熬制成的湯。吃加加面時,還配有幾碟子小菜,如腌制的白菜、蘿卜等,精致爽口。 吃加加面,吃的是一種休閑和娛樂,至于繁瑣的服務,是表示對遠方客人的歡迎。加加面一碗只是五六根,用筷子一挑,一口就送下了肚。接下來就等著店家繼續來送,送過來的面也是如此,吃完再送,如此反復,肚量大的要吃上幾十碗。所吃的碗數店家并不用筆去記,而是在桌子上放石頭,吃完一碗,就放上一顆,等臨走的時候按照石頭來結賬。 徒步穿越茶馬古道 芒康是西藏茶馬古道的第一站,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沿途高原風光移步換景,形成了多條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黃金旅游線路。 我們從西藏芒康曲孜卡鄉出發,乘車抵達覺龍桃花溝,徒步向扎西拉姆女神草原行進,體驗重走茶馬古道之旅。 
我們走在泥濘的山路,體驗茶馬古道風情。 此次徒步對每個參與者而言,都是一次累并快樂著的旅程和難忘經歷。西藏芒康茶馬古道海拔2500米至4000米,時而藍天白云、時而陰風冷雨、時而陽光明媚、時而漫天冰雪,一年四季的天氣一天可以遇上,變幻無窮。一路上,高山、草甸、藍天、白云,我們領略了沿途的艱難,看到的是壯麗的風景,感受到茶馬古道悠久的文化氣息。山上的古樹、路上的石板,仿佛還在訴說往昔的馬幫故事及當年的盛世輝煌。 2個多小時的跋涉,一天經歷了四季變幻,從陽光明媚到陰風冷雨再到漫天冰雹,我們不斷挑戰自我極限,最終抵達海拔4000米的扎西拉姆女神草原。 當年馬幫、背夫馱著茶葉、皮毛、布匹等穿梭于此,他們關心的并非是獨特的沿途風光。 千年之后,走在這條古道上,茶與鹽已不再是主角,這條曾經的經貿之線如今變成觀光旅行的路線,重煥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