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李欣鞠 通訊員 覃波 譚敏豪 “做人要講誠信,做事要講誠信。”12月23日,說起用時7年為二兒子償還3192元貸款本息一事,岑溪市梨木鎮里漢村78歲的老人陳月英笑著回應道。 還清兒子的欠款后,陳月英終于放下了長久以來壓在心頭的沉重負擔,笑容多了,更有精神了,“再也不用整天想著還錢,現在睡覺安心多了。”老人舒心地說。 承諾:有借有還,我一定會還清的 2010年10月13日,因為急需用錢治療腎積水,陳月英的二兒子楊昌杰向岑溪市梨木信用社(現岑溪市農商行梨木支行)申請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2000元,還款方式為按季結息,到期還本。 借錢后,楊昌杰堅守信用,按時向銀行還息,直至2012年因病重撒手人寰。臨終前,他告訴母親自己向銀行借了2000元貸款,希望母親想方設法幫還上。“有借有還,我一定會還清的。”陳月英向兒子承諾。 楊昌杰的離去,給這個曾經幸福美滿的家庭又帶來一次沖擊。陳月英生育了三兒三女,2001年丈夫楊旭永因急性腦梗突發去世,2010年小兒子也因病去世,大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三個女兒都已外嫁,家中只有老人、二兒媳和八歲的孫女。禍不單行,二兒子過世后,患有智障的二兒媳也離家出走了,留下陳月英與孫女相依為命。 面對生活重壓,陳月英咬緊牙關,辛勤勞作,努力積攢資金。為了能盡快還清債務,她種了3畝水田,5畝八角、1畝玉桂和0.8畝砂糖橘,還種了紅薯、玉米等農作物,養了雞、豬、狗等,每天早出晚歸到田間地頭忙活。多年來,她省吃儉用,幾乎沒有添置過新衣,吃的也多是青菜、紅薯、白粥。 雖然有農作物收成和低保、養老金、助學金等貧困戶補助,但因為陳月英患有食道管炎、關節炎,孫女正在上學,除去醫藥和生活開銷后,家中也沒有多少余錢。即便生活如此困難,陳月英還是堅持在2015年6月和2016年9月,分兩次向銀行還了200元和300元。 做人: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還清欠債 今年,陳月英種的紅薯、玉米大豐收,賣出了約1300元,加上產業扶貧“以獎代補”獎勵和平時的積蓄,已經可以還清銀行貸款了。因為腿腳不便,她把已經返鄉工作的大兒子楊昌超叫到房間,清點好錢款,用袋子裝好,幫聯系銀行前來收款。 這時,楊昌超才知道二弟治病還有欠款沒有還清,此前他已經為弟弟們治病償還了一萬多元的債務。對于母親默默攢錢替子還債,他沒有感到太驚訝,“我媽就是這樣的性格,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還清欠債。” “兒女們生活也不容易,都沒什么錢,我自己能做就做,慢慢把錢還清。”陳月英表示。她是大隆鎮人,自小失去父親,輾轉親戚家長大,性格堅忍頑強。青少年時期,在寄居的大姑家支持下,陳月英到學校上了兩年學,受到了知識和道德的熏陶,堅定了誠信做人的理念。 上世紀60年代,陳月英與丈夫楊旭永結婚,定居里漢村。她勤勞能干,為人誠實可靠,被大家推為生產隊記分員。“工作是記錄出工人數、工時等,就是實事求是記錄,該是多少就多少。”這種可靠的作風一直延續至今,正直老實、誠實守信是村民對她的一致評價。 11月20日,接到收款電話的岑溪市農商行梨木支行行長賢軍來到陳月英家中。看到她從塑料袋中翻出一張張5角、1元、5元、10元、20元面值零錢湊成的3192元本息,賢軍十分感動:“原來以為這筆借款基本是沒辦法收回的,沒想到老人家幫兒子還上了。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這么講誠信的母親。” 暖心:這么多人關心我,我很開心 陳月英為已故兒子歸還貸款的誠信故事,感動了當地群眾和眾多網友。關切和關愛從四處匯聚而來,溫暖了老人的心。 驅車回程的路上,賢軍回想起陳月英簡樸的家、龜裂的手、破舊的紙幣,心里十分不是滋味,“老人家在這么艱難的情況下還堅持還款,我們也希望為她做些事。”在他的倡議下,岑溪市農商行梨木支行職工積極為陳月英捐款,在11月23日送去2000元慰問金。岑溪市農商行也在12月6日送去6300元慰問金(包括客戶捐助300元)。 連日來,社會各界紛紛為陳月英送上愛心。岑溪市人民醫院免費為老人進行了體檢;岑溪市梨木中學師生志愿者為老人摘砂糖橘、收紅薯,還采購了上百斤農產品;愛心人士送來面條、米粉、糧油等慰問品……截至目前,當地銀行、愛心企業、熱心人士已向老人送去慰問金超過3萬元。 “這么多人關心我,我很開心,多謝大家。”陳月英說,在政府的幫扶下和社會各界的關愛下,今年她已經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接下來計劃再養10只雞,趁著身體還硬朗繼續發展好種養,盡己所能提高收入。對于正在上學的孫女,她也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好好讀書,早日學有所成,回報社會關切。 孫女楊子妙表示,奶奶以身作則為自己做出了榜樣,自己要誠信做人,勤奮學習,幫奶奶分憂,讓奶奶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