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梁萍 通訊員 楊承霖 全區首創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粵桂兩省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街長制”破解城市基層治理難題,長洲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形成“長洲樣本”……一個個改革實施方案相繼出臺,一項項重大改革舉措在我市各行業各領域陸續推出。 我市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一招”,緊扣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創新推進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 “十三五”期間,我市共承接和自主謀劃全面深化改革任務701項,其中國家、自治區級試點29項,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蹄疾步穩,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高位謀劃,改革棋局全面鋪開 “要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創新局。” “要注重結合抓落實,做到規定動作達進度出實效,特色動作創模式出經驗,自選動作有特色出亮點。” “要充分發揮優勢,進一步加強先行先試、敢闖敢試的改革探索,全力做好‘東融’這篇大文章。” …… 今年以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多次會議,聽取各領域改革進展情況匯報,審議改革方案,部署推進工作。 改革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必須高位統籌、科學布局。“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及時調整組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深改委”),市委書記任主任,市長任副主任,下設10個專項小組,科學謀劃、高效推進全市改革工作。目前,我市已形成市委深改委、專項小組、改革辦以及縣(市、區)黨委深改委組成的改革組織體系。 同時,我市構建改革工作制度框架,推出改革事項責任主體、改革臺賬、問題清單銷號式管理、定期報告、預警督辦5個工作制度,督嚴督實一批重點改革事項、分類運用一批改革督察成果、提煉推廣一批改革典型案例,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在高位統籌和科學謀劃下,我市改革大棋局全面鋪開。 聚焦發展,經濟領域改革破冰 對于正在爬坡過坎、奮力追趕的梧州來說,改革要聚焦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突破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才能更好服務經濟發展。 為此,我市在推進工業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東融”開放合作、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下功夫,積極探索改革新措施,為加快高質量發展“破冰”。 我市大力推行項目承諾制、一窗通辦、跨省通辦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過“放管服”改革,我市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3.6%,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217項、57%的事項審批效率達到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水平,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在今年全區第三方營商環境調研中,我市得分接近滿分,排名全區第二。 幾年間,我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串點成線、積厚成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成功舉辦大數據產業發展論壇,大數據產業(梧州)基地正式啟動運營;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探索“飛地園區”模式,推進園區開發市場化運作。 圍繞“東融”戰略,我市開放合作體制改革特點突出,建立起人才“東融”機制,推進與廣東地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1+3配套文件”深化落實,行政審批制度、財政金融體制、人事管理體制、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特許經營等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 我市還積極深化電力體制改革,落實自治區電改優惠政策,企業通過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實現企業降本增效明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完善PPP項目推進機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區率先啟用公共資源交易電子保函系統,實現變“線下現金保證”為“線上電子保函”。各項改革措施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發揮綜合效應,源源不斷為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全面覆蓋,改革回應群眾呼聲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 新興市場是我市體量較大的農貿市場,人流量、車流量大,“臟亂差”一度成為群眾反映最集中的難題之一。不過,經過萬秀區角嘴街道“街長制”團隊著手對市場及周邊環境進行全面綜合整治之后,市場環境變得干凈整潔、秩序井然。 近年來,我市創新以“1+5+N”模式推行“街長制”,由街道黨工委書記擔任街長,賦予街長對公安、交警、市場監管、城管、環衛等5個派駐部門的統一指揮調度權,明確“街長制”團隊在綜合執法、應急處理、秩序維護等3大方面40項職責清單,有效破解了城市基層治理難題。 “十三五”是我市城市建設管理、農村改革發展、社會民生改善等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一系列舉措有力釋放了改革紅利,使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城市基層管理方面,對環境衛生和城管執法隊伍實行分級管理、雙重管理,啟用智慧城市管理系統,推動解決停車難、牛皮癬等沉疴問題,打造57個“智慧社區”信息服務平臺,涉及居民的351項政務服務實現一站式網上辦理; 文化教育衛生體制改革方面,推動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改革,有序推進城市醫聯體建設,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農村和生態體制改革方面,出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順利完成全國第四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任務,持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區首創“雙復核”“雙審計”增減掛鉤管理機制; 民主法制領域和社會體制改革方面,深入推進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形成“品牌引領、重點救急、聯合救助、多元幫扶、常態回訪、智慧高效”的國家司法救助“梧州檢察經驗”,創新智慧法治公安“梧州模式”,創推律師法律服務“五張網絡”; 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方面,持續實施“黨的建設創新工程”,創新推行“作風興市”“對標先進、又好又快”“人才工作‘東融’”等活動,加強居民小區黨建,大力推行“把支部建在小區上”,實現全市597個居民小區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方面,市紀委監委深化“一站(組)兩網”建設,實現農村基層監督和機關日常監督的縱橫聯動全覆蓋,蒙山壩頭村構建“一站兩網”筑牢監督之基的經驗做法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全市一項項牽涉群眾生活方方面面、涉及深層次調整的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瞄準“堵點”“痛點”,逐一破題,精準發力,實實在在惠及人民群眾。 我們相信,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我市改革攻堅一定會繼續闖深水、涉險灘,奏響更加激昂的全面深化改革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