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是難得的自然饋贈和人類遺產,是一個地方的風景地標和休閑佳處,內涵鄉愁記憶和文化象征。一個村莊、一個城市,如果有古樹點綴其間,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便可見一斑。 一些古樹還是名木,人們便將它保護起來,掛牌落實責任單位。有的地方還圍繞古樹名木建設公園、開發旅游景點,樹下硬化方便大家休閑和參觀。隨之帶來的問題是,過度硬化給古樹名木造成了傷害,像卡在根部的“枷鎖”,致其遭受“硬傷”。這樣的傷害是要命的,一是妨礙土壤吸水,二是妨礙根部透氣。 筆者曾目睹過一棵千年格木,有關部門在它旁邊建設硬化廣場,一段時間后,該樹由葉茂枝繁變成了“葉黃枝瘦”,這與過度硬化妨礙土壤吸水有關。蒼梧縣六堡鎮合口碼頭的大樟樹,一場洪水過后便枯死了,很多人都搞不明白,洪水浸泡的時間不長,怎么就會死掉呢?其實是其周邊過度硬化,妨礙了其根部透氣導致的。 幸好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古樹名木過度硬化專項整治工作已列為自治區林業局2022年重點項目,也列入了各級林長制責任清單。為切實保護好古樹名木資源,加快實施“破硬化”等搶救復壯工作,市林業局日前已組織開展古樹名木“破硬化”行動,對全市124株古樹名木進行保護。 據了解,我市主要采取的“破硬化”方式是在樹根周邊硬化地打透氣孔,每棵古樹打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透氣孔,以此方式解決古樹吸水和透氣難的問題。 我想,今后在美化古樹名木周邊環境的時候,是否可以采取更科學更適宜的方法呢?譬如,至少在樹冠投影范圍內的地面,采用草坪磚鋪設,其花格鏤空結構就是無數個透氣孔,這樣既起到硬化作用,也有利于土壤吸水樹根透氣,一舉多得,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