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個黝黑、健壯的漢子,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梭梭拉打村村民心中“很有本事的人”。
他叫布哈,是武警四川總隊涼山支隊某大隊政治教導員。2017年以來,他幫助梭梭拉打村里151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如今正朝著實現鄉村振興的新目標闊步前進。
布哈出生在大涼山腹地,自幼家庭貧苦,多虧鄉親們的救濟才能維持生活和學業。他常說,自己是大涼山的兒子。
2005年,布哈考上了大學。走出大山那一刻,他回望身后的父老鄉親,暗下決心:“等我有了能力,一定要回報他們。”
畢業后,布哈回到大涼山,成為武警四川總隊的一名警官。入伍至今,布哈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軍優秀共產黨員”“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等稱號。
2017年,武警四川總隊決定對梭梭拉打村進行脫貧幫扶。梭梭拉打村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土墻草頂壘空房,三塊石頭圍火塘,門前糞泥沒雙腳,屋內同住牛和羊”是當時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熟悉當地語言、了解當地習俗的布哈主動請纓,申請擔任梭梭拉打村駐村扶貧干部。
布哈認為,脫貧首先得找準窮根。初到梭梭拉打村,他每天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了解村子的基本情況,褲腿總是沾滿泥巴,腳上的鞋子幾乎沒有干過。他挨家挨戶走訪,風雨無阻地訪遍了全村522戶1779人,哪家貧困戶有幾只雞幾頭豬,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摸排清楚后,布哈為每戶貧困戶量身定制幫扶舉措——
老支書阿爾比惹家庭困難,患白內障多年得不到治療。布哈及時向總隊匯報,將老人送到武警四川總隊醫院接受免費手術治療。
梭梭拉打村的農業生產長期處于“廣撒一籮筐,收獲一背篼”的粗放狀態,布哈積極調研。3個月后,村里第一個蔬菜大棚建成。
梭梭拉打村以前只有一個幼教點,40多個孩子擠在兩間簡陋的教室里。布哈呼吁將援建幼兒園作為頭等大事,還寫進給上級的脫貧幫扶建議中。2019年9月,武警愛民幼兒園正式投入使用,教室、食堂、舞蹈室、游樂園等一應俱全……
常年四處奔波,布哈被曬得黝黑,臉上還多了許多皺紋。有人不理解,布哈為什么這么拼。
“脫貧摘帽的路就要靠這樣一步一步蹚出來。家鄉父老幸福的笑容,就是我奮斗的意義。”布哈說。
扶貧多年,布哈遇到過最大的“攔路虎”,是落后的思想觀念。
一次,一名滿身酒味的村民路遇布哈,指著他就吼:“你們來了這么多扶貧干部,我啥子都沒得到,不歡迎你們!”布哈耐心地說:“脫貧攻堅不會落下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但你自己也要努力奮斗,整天‘伸手等人送小康’是不行的。”
事后布哈了解到,這名村民的房子破舊不堪,覺得扶貧沒有“扶”到他們家。布哈與其促膝長談,還積極協調,幫助該村民整修房屋。后來,這名村民滿腹的牢騷話也換成了滿口的“卡莎莎(謝謝)”,成為脫貧攻堅工作的宣傳者和參與者。
布哈還宣講黨的富民政策,協助制訂村規民約,開展“五星文明戶”評比。
在布哈和武警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梭梭拉打村舊貌換新顏——飲水用電、文化廣場、觀光河堤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果蔬大棚、經果林、中華蜂養殖項目等10余個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布哈仍留在村里繼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他帶領村民打造特色品牌,對接川內龍頭企業新建礦泉水廠,引進知名大型企業發展烏金豬產業,為梭梭拉打村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消除返貧風險。
看著收入往上漲,鄉親們笑得合不攏嘴,布哈的干勁也越來越足。“能在這樣的時代付出是一種幸運,為時代所需而奮斗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價值。”布哈說。
(新華社成都6月29日電 劉新 朱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