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 (記者 黃子萃 通訊員 吳鑫 海何衍)“這里原本是坑坑洼洼的礦山,近兩年,有關部門往山上種滿了綠植,今年春天,整片山冒出綠芽,綠水青山又回來了!”藤縣塘步鎮律村村民張先生一直居住在木力大山附近,喜見礦山復墾復綠的巨大變化。
據悉,藤縣有“南國新陶都”之稱,陶瓷土礦山4個,主要集中在木力——古祀礦區,總面積2.261平方公里,3個在挖礦山年開采規模840萬噸。近年來,該縣高度重視以綠色可持續發展之道推進陶瓷土開采和礦山生態修復工作,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投入6000多萬元對陶瓷土礦山進行復墾復綠修復,復綠復墾率73.79%。據自治區規劃院遙感影像截圖統計數據顯示,復墾復綠后藤縣陶土礦山裸露面積大面積縮減。2021年,3座陶瓷土礦山均獲得自治區級綠色礦山稱號。其中,藤縣白鳩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中,預計今年5月全部完成。
4月14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近年來,我市有序推進各縣市(區)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同時助力當地企業完成降碳任務綠色轉型,目前已初見成效。我市多部門聯合,首先從中央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入手,累計投入資金5.18億元用于岑溪花崗巖礦山整改,清理礦山廢料1977萬噸、植樹96萬棵,完成11座閉坑礦山的調查分類工作,對24家礦山企業完成視頻監控系統安裝,實現智能化安全監管。
此外,在加快實施綠色“東融”戰略背景下,我市指導一批陶瓷、有色金屬、鋼鐵等重點項目不斷優化轉型走向綠色發展,通過“三線一單”機制,建立市級總體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和工業園區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實施分類管控處置,高效快速服務企業項目引進、投資、環評等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并投產43家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企業,以石材循環生態產業園則以龍頭企業帶動本地礦山開采技術,打造石材產業集群,助力提升全市生態環境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