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確要求采用“四不兩直”方式開展調研,各地掀起了調查研究的熱潮。然而,在實踐中,有的部門和領導通過各種操作,暗訪前下發通知,讓基層準備材料,每個環節都“設計”得很周到。打著“暗訪”的幌子搞形式、走過場,工作成效可想而知。
“四不兩直”即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據悉,“四不兩直”這種暗訪制度最早源于安全生產領域,后來從安全生產領域迅速推廣到環保、交通等多個領域,是上級部門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基層真實情況、發現真實問題的重要抓手。暗訪是調研的好方法,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導干部卻把“好經念歪了”,類似于提前打招呼,把暗訪當“明察”,把群眾當“演員”,把嚴肅的調研當成“劇情”來設計,這樣的荒誕做法,成為部分地方和單位的慣用套路。
“打招呼式”的暗訪打的是“有準備的仗”。上級部門來暗訪前,基層干部提前得知暗訪的具體時間、地點、路線等信息,即便基層工作千頭萬緒,也總能精準應對,做好“表面文章”。如此,上級部門所見所聞都是“亮點”,形勢一片大好,真實情況反而成了“盲點”,待“暗訪”過后一切恢復原樣。這種走樣、變味的“暗訪”,發現不了真實問題、反映不出真實情況,暗訪的作用和功能蕩然無存。
揆諸現實,上級部門到基層暗訪,就是為了摸清民生困難和問題,為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有針對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到基層暗訪,如果看到的情況總是“盡善盡美”,這些虛假幻象掩蓋了實際問題,并不是群眾需要的結果。群眾需要反映其真正的心聲和訴求,而不是虛假的“美好”,將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束之高閣,被掩蓋的真問題久而久之便成了“頑疾”。
名為“暗訪”實則“明察”,表面上看,是出于“工作便利”,提前“放風”,實則體現出基層干部不敢較真碰硬、不敢擔當負責,同時也說明參與暗訪的干部沒有底氣面對真實情況,害怕和群眾打交道。暗訪本身就是對干部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的綜合考驗,制造假象、糊弄群眾的暗訪,既助長了弄虛作假的歪風邪氣,又損害基層群眾的利益。這種形式主義的暗訪,怎能經得起檢驗?
“打招呼式”暗訪,看似“皆大歡喜”,實則“兩敗俱傷”,既傷了百姓,也傷了政府公信力。真正的突擊暗訪是求真務實,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拜人民群眾為師,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和破解之法,以實際成效造福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