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文明村北樓村鄉風文明日益凸顯
生態優良、村容整潔、民風淳樸、產業發展風風火火、鄉村旅游如火如荼……初夏時節,漫步在蒙山縣蒙山鎮北樓村,濃郁的文明氣息撲面而來,一幅景美人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自治區文明村北樓村位于蒙山縣城北部。北樓村基礎設施完備,有村屯籃球場、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戲臺、宣傳欄、體育健身器材等,打造有陳漫遠故居、陳漫遠紀念公園、沿湄江岸休閑旅游帶等,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北樓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教育常抓,家門常進,實事常辦”的“三常”工作法,探索“三好四治一模式”工作法,深化拓展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實現抓黨建、促文明、強產業、惠民生,讓新時代“文明之花”不斷綻放在廣闊的農村土地上。
夯實“三好”基礎,引導群眾自治
一是建好陣地。北樓村開展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和黨組織升星創星,用好資源,打造高標準、規范化的黨群服務中心,借力智慧黨建、廣電平臺提升信息化水平,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二是組好隊伍。北樓村發揮村黨委書記黃樹新全國勞動模范、全國農村科普致富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加強“領頭雁”建設,培優“兩委”班子、鄉土人才,充實治村力量;開展村民德育建設,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傳播楓橋經驗,提升基層網格員、村民小組長的治理水平。
三是定好制度。依托鎮黨政班子包村工作制,一對一聯系村,全權負責該村的黨建、集體經濟和鄉村治理工作,包村隊長率隊進村入組宣講,引導村民自治,把鄉村治理模式從“政府管理”向“村民治理”推進。北樓村“小組長+村民理事會+財務管理小組”治理模式逐步成型。
促進“四治”融合,提升治理能力
一是自治為基。村黨組織吹哨,各村屯推選黨員干部、婦女群眾、知識分子、創業代表、脫貧人口等組成議事理事會,“村事由村民提、村事由村民議、村事由村民定”。
二是法治為本。開展豐富多彩的普法活動,提高干部群眾學法、用法、守法意識。做實村級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鎮直站所、村、生產小組三級聯動,司法所指導調解,駐村律師提供法律咨詢,全鎮矛盾糾紛化解率99%。
三是德治為先。結合鄉村文化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公共空間。在村頭巷尾、議事亭廊、健身娛樂場所等地,以立牌、墻畫等不同造型,圖文并茂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黨員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鄰里關愛、互助活動;再以展板、大喇叭、文藝創作、公眾號等方式,加強先進模范人物、優秀事跡宣傳,開展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戶、最美志愿者評選,弘揚優秀傳統,改善村風民風。
四是智治為輔。推廣智慧黨建平臺建設,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利用村級微信公眾號做好返鄉登記、信息報備,提供足不出戶就能辦成事的便民服務。
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北樓村依托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積極發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將文化元素植入鄉村建設中。重點打造“湄江岸”休閑旅游田園綜合體,投資5000多萬元,整合陳漫遠故居提升、人居環境整治、飲水工程等13個項目,建設湄江一河兩岸鄉村建設示范帶,示范帶北起龍頭組陳漫遠故居,沿良利、西馬、彭保、程村等村民小組,直通連接縣城AAAA級旅游景區,打造8.5公里健康綠道,將縣城休閑健身圈往北再擴展,把分散的特色資源串成線、連成片、形成環,構建城鄉紅色休閑旅游綜合體。打造“織夢桑園”農業示范園,利用北樓桑蠶產業開發“品桑葉茶、嘗桑果酒、穿蠶絲衣、吃綠色菜”模式的休閑農業、生態旅游、電子商務、民宿農家樂、研學體驗項目等新業態,讓桑蠶產業搭上“旅游快車”,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探索反哺模式,推進共治共享
一是通過“勞模帶富”,“志愿紅”服務“產業綠”,構建“服務隊+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黨建引領,志愿服務與合作社發展并進,實現“產業”推動鄉村振興。
二是試點黨建引領下的“村規民約+積分制+集體經濟分紅”模式,生產小組根據實際,對村民日常行為、鄉村建設和參與公益事業以積分量化,給予印花登記,定期評比獎勵先進,有序發動了在外鄉賢找項目,有效減少試點小組違規建房、環境污染、村民上訪等問題。
北樓村立足實際、守正創新,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走出了一條切合實際的發展新路,使得鄉風文明日益凸顯、產業發展持續壯大、村民增收步伐不斷加快。
(陳怡心 張小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