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卷”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流行詞匯,許多行業和領域都喜歡套用這個詞:提高工作能力和業績是“職場內卷”,提高個人社交能力和魅力是“社交內卷”,給孩子報輔導班是“教育內卷”……“內卷”無處不在,有過度泛化趨勢。
“內卷”作為一個網絡流行語,是指非理性競爭或者“被自愿”競爭,當社會資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人們需要付出遠高于以往的時間和精力去爭奪有限資源,變得更加“努力奮斗”,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卻得不到相應的收益。因此,“內卷”意味著不必要、不理性,這種無實際意義的消耗,著實令人身心疲憊。 無論在哪個領域,不理性的競爭與內耗,都不值得提倡。評價一個事物、一種現象,應當對其內涵賦予準確定性。但一些青年人在表達“內卷”時,更多的是一種隨大流的“吐槽”。如果把所有的拼搏與競爭都等同于“內卷”,給所有的努力和奮斗都貼上“內卷”的標簽,必然會造成“誤傷”,歪曲奮斗精神。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奮斗二字。什么是奮斗?奮斗是迎難而上、砥礪奮進,是自強不息、發憤圖強,是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干。在奮斗精神的感召下,我們身邊許許多多普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越來越多青年干部到農村基層參加支農、支教、支醫,助力鄉村振興,他們把基層作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舞臺,把個人奮斗融入時代發展中,把青春和熱情奉獻給人民事業。這種為了國家、集體、人民群眾利益而進行的努力和拼搏,又豈能歸之于“內卷”? 應當看到,奮斗與“內卷”有著本質的區別,奮斗是為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從而實現個人目標和價值,推動社會的發展,可以帶來正面的激勵和成長。而“內卷”是處于過度競爭的壓力之下,被動追求高產出,不斷消耗自身精力和資源,具有明顯的負面效應。實際上,許多人努力學習、工作,并沒有“內卷”的概念,這種基于個人奮斗意識的努力,不是為了跟誰攀比,更不是為了加劇非理性的競爭。“內卷”窄化了奮斗的價值,對所有奮斗者而言,有失公允。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一個人把“內卷”當作嘲諷別人奮斗的口頭禪,甚至為了“放過自己”而選擇“躺平”,只會澆滅奮斗的激情。新時代呼喚奮斗精神,一個目標堅定的人,不會隨波逐流,盲目“內卷”,也絕不會隨意“躺平”。擺正心態,堅定信念,擺脫“內卷”的束縛,為了理想不懈奮斗,方能成就美好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