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退休后何去何從?回鄉或許是一條路。近日,新華社報道,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鼓勵引導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退役軍人等回鄉定居,當好產業發展指導員、村級事務監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村莊建設智囊員。
“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主體包括在鄉農民,也有大學生、能人、農民工和企業家,其中,“鼓勵退休人員回鄉定居”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其原因在于,“鼓勵退休人員回鄉定居”的提法契合自古以來中國人“告老還鄉”的情感需求,同時也為回歸田園、反哺家鄉的城市人群帶來熱切希望。鼓勵退休人員返鄉建設,既能滿足他們“告老還鄉”的故鄉情懷,也能為鄉村地區帶來更多的經驗和智慧,為當地的發展和建設出謀劃策,發揮余熱,促進城鄉交流和融合。 在中國傳統社會,很多有識之士在外為官、從商、從軍,年老后大多選擇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可以說,故土難離、葉落歸根是中國人骨子里最真摯的鄉土情結。很多退休老人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從業經歷,是鄉村振興的寶貴人才資源,完全可以在新農村建設中繼續發光發熱。但也要看到,一個人在城市打拼幾十年,一直情系桑梓,無論選擇回鄉繼續發光發熱還是在城市靜心養老,都無可厚非。理想情況是,退休老人助鄉村振興一臂之力,美麗鄉村吸引更多退休老人還鄉,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只是,“鄉愁”不能解決一切,種種現實問題橫亙于前:一些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低,能否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退休人員在崗位工作幾十年,好不容易可以安享晚年,如果指望他們僅憑思鄉情懷就毅然回鄉報效桑梓,顯然不切實際。少小離家老大回,事實上,許多城市退休老人戶籍早已不在鄉村,即便老宅尚在,但鄉親已成陌路,回到故鄉要想融入故鄉的風土人情,并非易事。更合理的途徑是,相關職能部門做好對接與引導,接納和善待退休老人,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為退休老人群體提供更好的養老環境和條件。 農村天高地闊,空氣清新,綠意盎然,這些都是天然的養老優勢。只有打造設施完備、適合養老的居住空間,構建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補齊醫療短板,讓“下鄉養老”相較于城市更具優勢、更具特色,“告老還鄉”才會成為眾多城市退休老人的更優選擇。 當前,鄉村振興提檔加速,對于真正有志于投身鄉村建設的城市退休人員來說,廣袤的鄉村大地上亦可“老有所為”,可以預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讓鄉村承載更多美麗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