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林楓欲老柿將熟,秋在萬山深處紅。”柿子用一抹獨特的紅色宣告著秋天的到來。
柿子圓碩豐厚,柿餅形似如意,又因“柿”與“事” 同音,寓意“事事如意”,歷來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輕輕剝開柿子那透明如蟬翼的表皮,露出盈潤而多汁的柿肉來,就這么吮上一口,不禁唇齒留香,滿腔鮮甜。
柿子紅不過一季,為了留住它的甜美,人們發明了果干。柿子經去皮掛曬、揉捏果肉、軟化脫澀、定型捂霜等多道工序后徹底糖化成為了柿餅,擁有了金紅的顏色和柔軟的身體。果肉中的葡萄糖和果糖滲透到表皮上來,析出的果糖形成一層糖漿,不吸水的葡萄糖則會形成糖霜,包裹著果糖糖漿,使柿餅染上了冬天的顏色,成為寒冷中的一道甜蜜美味。
柿子不僅是美味的水果,還有較高的藥用和保健價值,含有大量的糖類、果膠及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果中圣品”。柿子性寒,味甘微澀,入肺、脾、胃、大腸經,《本草綱目》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
柿子有三寶,中醫研究認為,柿蒂、柿霜、柿葉均可入藥,三者在治病上各有奇效。
柿蒂,柿子的干燥宿萼,性苦、平,歸胃經,因其苦能降泄,平而不偏,專入胃經,善降上逆之胃氣而止呃。
柿霜,制成柿餅時外表所生成的白色粉霜,性甘、平、澀,歸心、肺、胃經,具有潤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之功效,李時珍稱其“乃柿中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用于肺熱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瘡,吐血,咯血,消渴。
柿葉,柿子的葉子,性苦、寒,歸肺經,具有止咳定喘,生津止渴,活血止血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柿葉有降壓、利水、止血的作用。用柿葉代茶飲,可以降低血壓,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鎮咳化痰。
■ 延伸閱讀
食用柿子要注意的幾點
1.柿子性寒,脾虛泄瀉、產后及外感風寒者應忌食柿子。
2.因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葡萄糖,食用后容易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3.柿子中含有單寧,易與鐵質結合,會妨礙人體對食物中鐵質的吸收,所以貧血患者應少吃。服用鐵劑時不宜吃柿子,柿子中的鞣酸與鐵結合形成沉淀會引起胃腸不適,同時也影響了鐵劑的吸收。
4.空腹不能吃柿子。因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和果膠,在空腹的情況下它們容易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同時柿子中的果膠遇酸也會發生凝結,并將果皮、纖維及食物殘渣膠著在一起形成凝塊。如果這些凝塊不能通過幽門到達小腸,就會被滯留在胃中最終形成胃柿石。如若長期在胃中積累,就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消化道出血、胃穿孔、腸梗阻等。酒后同樣不能吃柿子。酒中的乙醇能加速蛋白質的凝固,飲酒量越大,酒精度數越高,越容易形成結石,且形成速度越快。
5.柿子皮不能吃。柿子中的鞣酸絕大多數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脫澀時,不可能將其中的鞣酸完全脫凈,進食后易發生胃柿石。
6.不能與海鮮同吃。中醫認為,蟹與柿子均屬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海鮮這類高蛋白的食物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塊,會增加胃柿石的風險。
7.柿子中的糖類和鞣酸容易對牙齒造成侵蝕,從而形成齲齒,所以在吃完柿子后要及時漱口。
(顏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