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為基層減負成為從中央到地方都重點關注的一項工作。近段時間,廣西、江蘇、山西、安徽等多地從省級層面部署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名代表、委員聚焦“減負”和“賦能”兩個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蔣勝男選擇替“表哥”“表姐”說句話,建議“利用大數據為基層的‘表哥’‘表姐’們減負增能”。全國人大代表周超則認為,要讓基層工作人員從手機里、電腦上解脫出來,到群眾中去,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場中去。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地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推進信息化、數字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各種政務類App、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一度成為基層工作的新標配。有的職能部門為了便于管理,盲目開辦各類政務軟件,美其名曰“數字賦能”。但隨之而來的是填不完的表格、越拉越多的工作群、沒完沒了的接龍、煩不勝煩的打卡……不少基層干部反映,手機上政務類App太多,每天要挨個打卡、學習,以及回復各種工作群的消息,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此“賦能”,實則是增負擔,添“負能”。這些走形變樣的“數字賦能”,淪為“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讓基層干部額外增加了負擔,陷入無謂事務中,擱置了具體工作。 在基層,“數字賦能”的初衷在于簡化工作流程,提高辦事效率。但“數字賦能”也是一把雙刃劍,應用得當,可以讓數字多跑腿,群眾少跑路,增強基層治理效率,提高群眾獲得感。反之,如果應用不當,則會背離初衷,過度追求留痕,敷衍應付,有的地方熱衷于應景造勢,仿佛不建幾個微信群、不開辦幾個App就體現不出工作成績,把“說了”等同于“做了”,“拍照打卡”證明“在崗工作”。這些都是通過數字化手段變相加重基層負擔的歪風邪氣。 “數字賦能”變成“數字負能”,其背后的根源在于政績觀錯位、作風走偏。把“賦能”做成表面文章,把開辦的各類政務軟件視為標新立異的“政績工程”,拼痕跡不拼業績,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錯誤導向,使干部習慣于“紙上談兵”“材料注水”,影響政府部門在基層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口碑。 “數字負能”,當止!早在去年年底,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關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若干意見》,吹響了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沖鋒號”,《意見》提出“不得設置打卡簽到、積分排名、在線時長等強制使用功能”“不得簡單以工作留痕代替實際工作成效評價”“不得隨意攤派任務、索要材料”……這些禁止性舉措,直擊現實痛點。事實證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必須久久為功、常抓不懈。唯有努力做到為基層真減負、減真負,才能讓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之風在基層蔚然成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