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如何,直接關系到這個地方招商引資工作成效,以及當地企業家、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23年,為了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我市先后創新開展“一事通辦”“一網通辦”等改革,市本級1721項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效率均達到全區最優水平,“跨省通辦”事項增長65%,全市政務服務實際提速率、網上辦理率均排全區第1位;市級產業園區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77項行政許可事項劃轉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梧州)管委會實施。 不僅如此,根據《梧州日報》近日報道,今年以來,我市全面推行政務服務更優、創新生態更優、發展質量更優、市場環境更優、產業配套更優的“梧優辦”增值服務模式,推動賦能企業降本增效、鼓勵創投拓展提升、扶持企業做大做強、破除壁壘規范秩序、保障要素暢通有力,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促進優質民營企業安心發展、舒心創業。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市持續推進高頻事項“不見面審批”,6628項、9126項事項分別實現“免證辦”和“掌上辦”;工程建設項目可依托廣西數字政務一體化平臺或梧州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通過并聯審批、聯合驗收等方式完成全流程線上操作。可以預想,這些措施如果都落實到位后,我市的營商環境將會進一步優化,投資商、本地企業家、群眾辦事也將更加便捷。這樣一組數據,筆者認為可以充分支撐這一論點: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對215個工程建設項目,525件審批辦件實行并聯審批,累計推動聯合驗收項目62個。 雖然數據看起來很不錯,但是,我們的營商環境跟發達地區相比,就跟得上了嗎?筆者認為,不一定。因為,政策措施無論如何便民、辦事流程無論如何簡化,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如果我們在落實政策措施、簡化辦事流程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強調必須按照有關政策才能辦理時,有可能會使一件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無法執行下去而不了了之。 畢竟,一次高效便捷的流程、一次公平公正的辦事,一次優質到位的服務,一次及時有力的幫助,對于辦事者來說,真切感受勝過千言萬語。這一點,筆者深有體會。最近,筆者在辦理一些事項時,雖然都沒有遭遇到“冷臉孔”,但有的時候是“門雖好進,臉有笑容,事仍難辦”。因為,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都是說“按照規定,要先怎樣,再怎樣,最后才能怎么樣”,至于如何解決,沒有一個明確的答復,讓人感覺走進了一個死循環。前不久,國內某經濟發達省份,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到辦理業務時,發現不是自己的業務范圍后,依然熱情接待群眾,甚至是翻看相關政策資料,并打電話咨詢相關業務的部門,最終幫群眾辦成了事。兩相比較,立判高下,梧州市一些職能部門辦事人員的素質還有待提高。 由此可見,行勝于言,質勝于華。優化營商環境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事關大家共同的責任和利益所在。營造“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系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可謂正當其時、十分必要。 我們必須實施政務服務“減時間、減材料、減環節,提升服務效能”專項行動,擴大“承諾即開工”“并聯審批”“跨省通辦”等改革范圍,全力打通“信息壁壘”,確保全市營商環境穩居全區前列。在這一過程中,優化營商環境,每個人都應從自身做起,積極參與到優化營商環境的行動中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而匯聚成推動梧州高質量發展的宏大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