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APP梧州零距離
        梧州零距離網 > 專題報道 > 正文
        向著科技強國加速邁進——新中國成立75周年科技事業發展綜述
        時間:2024-09-12 來源: 作者:?張泉 溫競華 編輯:冼靜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向著科技強國加速邁進。

        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月背著陸、智能采樣、起飛返回……在萬眾矚目之下,我國嫦娥六號任務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的創舉,成功帶回1935.3克月球樣品。這也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

        從“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到中國航天員遨游太空;從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進,中國航天的高速發展折射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偉大成就。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時,科技基礎近乎為零,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幾乎沒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隨著新中國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我國攻克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關,成為復興之路上的重要支撐。

        從“兩彈一星”到核潛艇,從青蒿素到雜交水稻,從石油地質勘探取得突破到萬噸巨輪下海,我國科技創新始終聚焦國家和人民需要,為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基礎前沿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

        “中國天眼”、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大國重器”接連取得世界級發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實現“技術造物”;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

        “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斗者”號探秘萬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質加速。

        我國逐漸形成以科技型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2023年末,我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

        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規模穩居世界第二,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6月,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42.5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9件。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323.6米長、24層樓高,可容納乘客5246人,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宛如一座“海上城市”。自今年1月1日首航以來,“愛達·魔都號”已運營60余個航次,服務近25萬國內外游客。

        因產業鏈長、帶動性強,郵輪制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比例可達1:14。通過多年科研攻關,我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建造“愛達·魔都號”,助推船舶工業高端化發展的同時,也有力拉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科技與產業融合會產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75年來,我國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到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再到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產業結構持續升級,每一步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科技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北斗導航提供全球精準服務,國產大飛機實現商飛,新能源汽車為全球汽車產業增添新動力。2013年至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7%、10.3%,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鑄就“大國工程”。

        復興號高速列車的研制,有力推動我國軌道裝備產業體系現代化;“東數西算”工程加速推進,越來越多西部城市迎來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助力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進入“半小時生活圈”……通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我國鑄就了一批“大國工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成就美好生活。

        高清電視、智能空調、掃地機器人等成為家居用品的主角;農業育種持續攻關,讓百姓餐桌更加豐盛;新藥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多項高端醫療裝備加速國產化,助力守護人民健康;節能環保技術加速突破,為大家守護碧水藍天。

        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10909米!這是“奮斗者”號創造的我國載人深潛紀錄。極端惡劣的深海環境對潛水器抗壓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統的考驗,無一不是世界級的科技難題。

        面對挑戰,我國組織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近千名科研人員開展協同攻關,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奮斗者”號部件的國產化率超過了96.5%,生動詮釋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巨大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系統部署、強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聚焦“四個面向”,我國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在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賽道和戰略必爭領域加速布局。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國通過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僅600余人。如今,我國科技人才隊伍量質齊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

        通過松綁減負,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投身科研;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聚焦加強研發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養、加大初創企業扶持等內容,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被激發。

        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部署。未來,我國將在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

        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藍圖繪就,目標在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必將再攀高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張泉 溫競華)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第一AAAAA片|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中日韩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乱码|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亚洲AV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一级毛片|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亚洲国产香蕉人人爽成AV片久久|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亚洲人成色777777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