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羅枚 通訊員 曾燕 容麗媚) 近年來,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梧州)(以下簡稱“試驗區”)貫徹落實廣西科技東融戰略,堅持以科技創新工作為重要抓手,持續優化創新環境,推動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大力激發試驗區創新發展活力。
近日,走進廣西碧清源環保投資有限公司的納米陶瓷膜產業化生產基地,記者看到車間內生產人員不多,自動化設備正在運轉,經過混料、成型、燒結、覆膜等工藝流程,一片片白色的納米陶瓷膜被生產出來。據介紹,陶瓷膜片可根據需求經過堆疊組裝成膜組件,用于處理污水和凈化空氣,試驗區的污水處理廠就是使用了該公司的納米陶瓷膜水處理技術。
據了解,碧清源公司長期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一流高校院所合作,開展前沿水處理工藝和新材料研發應用,近年來更是把新技術帶到東盟國家,已為越南企業完成每日1000噸高難度含油廢水處理工程,目前正籌備規模每日2000噸的二期工程,并在烏茲別克斯坦完成市政污水處理系統重建和擴建項目投標。
在創新的驅動下,陶瓷膜不斷迭代升級。作為今年東博會的梧州參展商之一,碧清源公司把新開發的創新型管式納米陶瓷膜家用凈水器、陶瓷膜高效水質凈化器等創新產品帶到展會,向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商展示二十多項具有代表性的環保示范工程。
在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試驗區的腳步從未停止。近年來,園區積極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引入華南技術轉移中心、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等2家國家級技術轉移和科技服務機構到試驗區設立分支機構,開發上線梧州科研眾包懸賞平臺,通過“科研眾包+懸賞”的管理方式,有效解決創新資源難聚集、技術需求方成本高等難題。同時,園區積極實施人才東融戰略,推行“人才+項目”雙招雙引模式,搭建“周末人才”對接通道,引進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通過引進人才、培育本土龍頭企業、搭建平臺等一系列舉措,試驗區科技創新實現了新飛躍。
截至目前,試驗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6家,廣西瞪羚企業8家,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企業”15家,廣西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1家,2024年試驗區獲批成為廣西首批專利轉化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