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吳小華
腰圍大了,體重超了,慢性病找上門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體重管理”“體重管理門診”等詞條沖上熱搜。為什么要重視體重管理?醫院是如何幫助肥胖患者減肥的?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3月20日,記者在市工人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看到,現場有10多名患者在排隊候診,今年35歲的市民李小姐便是其中一員。
“我在節食、運動與反彈的怪圈中反反復復,體重秤上的數字卻越來越高。”李小姐告訴記者,她身高不足158厘米,體重達82公斤,長久以來為超重問題而苦惱。
稱重、量身高、測血壓……李小姐完成一系列身體評估后,氣喘吁吁地坐在診室的椅子上。市工人醫院體重管理中心接診醫生蘭群芳拿著李小姐的體檢報告單,眉頭輕蹙。原來,李小姐的體重指數(BMI)達到32kg/m2,屬于中度肥胖,而且還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
確定了李小姐的基本情況后,蘭群芳聯系了營養科、中醫科、心腦血管科等多個科室,通過“多對一”的方式,為李小姐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清單和運動方式,再配合藥物進行治療。李小姐拿到飲食清單后,說:“希望這次的治療方案對我有效果。”
“我們在2021年開設減重門診后,前來就診的肥胖患者呈逐年上升趨勢。”蘭群芳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大部分患者是因生活飲食習慣不健康引起肥胖,但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遺傳、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而且肥胖患者經常會引發高血壓、冠心病、不孕不育等疾病。
肥胖影響身體健康,家住芝麻城的患者陳先生對此頗有體會。之前,身高170厘米,體重90公斤的陳先生出現失眠、心律失常等癥狀,為了瘦身,他積極地配合醫院醫生的治療。“吃藥、運動、艾灸……剛開始用藥時,一個月就減了5公斤,按照治療和運動方案,經過三個月的時間,我的體重減到了80公斤,失眠問題也有所改善。”陳先生高興地說。
市工人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張耀文表示,醫護人員在治療患者過程中,除了使用藥物治療,還需要營養科提供飲食方案、康復醫學科提供科學運動指導,在停藥后繼續引導患者養成良好生活飲食習慣,多管齊下才能讓患者科學、健康、有效減重。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廣西桂東人民醫院等已開設有體重管理的相關門診,這些醫院整合了內分泌科、營養科、中醫科、心腦血管科等多個科室力量,為肥胖患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對此,醫療人員指出,體重門診是科學研究推動、政策落地、公眾意識提升與社會氛圍改善的綜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