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 “眼下正是灌水插田的關鍵時候,鎮里修水渠的項目要從樟木組潘某甲田里引水到潘某乙田塊,兩戶人家為了田基界和水渠占地吵得不可開交,村里調了好幾回都沒解決,你們快來看看吧!”4月15日,蒼梧縣獅寨鎮永生村支書撥通蒼梧縣司法局獅寨司法所電話時,語氣十分焦急。此時正值春耕用水高峰期,持續干旱的天氣讓農田灌溉成為農戶最關切的頭等大事。
接到訴求后,獅寨司法所立即啟動春耕糾紛快速響應機制,次日聯合獅寨鎮平安法治辦、永生村調委會組成調解工作組趕赴現場。在農田旁,調解組首先聽取雙方當事人陳述,梳理矛盾焦點:潘某甲與潘某乙因相鄰田基界址認定存在分歧,導致潘某甲拒絕新修水渠支渠從其田邊經過,而下游潘某乙田塊因無法引水面臨春耕缺水困境。
調解工作組實地丈量勘測,用紅繩精準標注雙方田塊邊界線,現場約定:潘某甲須在3日內按紅線砌筑田基,完工后雙方共同到場確認無誤方可拆除標識繩。這個“以紅線定界址”的方案得到雙方認可,為后續調解奠定基礎。
界址問題解決后,調解工作組趁熱打鐵開展普法工作,經過近3小時釋法說理,潘某甲最終同意水渠支渠從其田邊修建。而相鄰農田的潘某丙主動提出讓出30厘米田界,支持加寬水渠提升過水能力。
4月18日,調解組回訪時看到一條嶄新水渠已貫通田間。
此次糾紛從接報到化解僅用3天時間,正是獅寨鎮踐行“楓橋經驗”的生動縮影。今年春耕以來,獅寨司法所聚焦干旱涉農矛盾,建立“快調快處”工作機制,積極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為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筑牢了法治防線。
(梁燕麗 皮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