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吳曉婷)日前,在長洲區倒水鎮古道村,部分農田出現干旱情況,隨著抽水泵啟動的轟鳴聲響起,“及時水”被輸送到受旱田地。長洲區水庫水利工程管理所工作人員說:“我們已緊急投入使用2臺抽水設備,優先引調附近山塘水庫的蓄水進行灌溉,若不具備此條件,則選擇使用抽水設施或者打水井等方式,全力以赴保障農田灌溉需求。”
自去年11月以來,我市持續遭遇降雨偏少困境,冬春連旱形勢嚴峻,部分區域農作物受旱明顯。面對復雜旱情,市水利部門迅速響應,聯合多部門打出抗旱“組合拳”,全力保障城鄉供水安全與農業生產穩定。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中旬,全市累計投入抗旱資金超2600萬元,啟用抗旱井2761口,已完成灌溉面積達23.5萬畝,有效緩解旱情影響。
“旱情不等人,我們第一時間與氣象、水文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動態跟蹤旱情變化,為精準研判供水保障提供數據支撐。”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派出7個工作組深入各縣(市、區)摸排旱情底數,指導完善農村供水應急預案,并推動14個中型灌區編制用水計劃。通過“先生活后生產、先節水后調水”原則,今年1月至4月中旬,全市蓄引提水工程累計供水1.1億立方米,其中中型灌區灌溉用水128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2萬畝。藤縣大任灌區、蒼梧縣東安灌區等“十四五”改造項目已完工驗收,灌溉效益顯著提升。
另據了解,為進一步提升抗旱能力,我市已實施中央和自治區下達的飲水安全維修養護資金1450萬元,覆蓋218處農村飲水工程,計劃受益人口55.65萬人。同時,投入中央及自治區專項資金2687萬元,用于7座水庫除險加固及114座水庫維修養護,及時排除安全隱患、減少水量損失,增強水庫防洪、蓄水、供水能力,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旱情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