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郭俊杰 通訊員 雷開偉 韋穎鈺)為有效防范消除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我市緊扣“源頭治理、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工作思路,扎實推進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走深走實。數據顯示,自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全市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發生率同比下降42.86%,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協同共治筑牢安全防線
日前,市消防救援支隊聯合相關部門深入美的廣場小區開展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專項檢查。檢查人員通過“現場勘查+物業座談+居民訪談”的方式,對高層住宅小區內的架空層消防設施、地下車庫電動車停放區域、充電設施及疏散通道等關鍵部位進行全方位排查。
從去年4月起,市市場監管部門針對電動自行車商家的非法加裝改裝、有償充電“價費”分離等問題開展專項檢查,從源頭規范市場秩序。
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司其職、協同作戰。目前,我市消防、公安、市場監管、住建等部門,以及基層綜合執法隊、“一隊一站”、網格力量,已建立聯動機制形成強大合力,定期深入居民小區、沿街門店、經營性自建房、電動自行車銷售和維修場所等重點區域開展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檢查。
截至4月底,專項整治行動累計檢查居民小區825次,電動自行車銷售門店220次,清理違規停放充電的電動自行車900余輛,處罰違法違規人員共57人,推動271家電動自行車銷售門店建立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為電動自行車安全筑起堅實防控底線。
智慧賦能創新管理模式
在多方協同整治的基礎上,我市積極探索充停設施建設新模式,以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去年年底,市自然資源局發布《關于明確電動車停放充電場所相關建議要求的通知(試行)》,進一步明確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電動車停放充電場所相關建設要求,為把控規劃電動自行車充電、停放的位置布局及消防安全問題提供依據。
市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專班積極推行“政企社民”四方共建模式,通過政府引導、社區動員、物業參與、居民共商,加快推動充電樁建設。目前,我市現有充電端口總數約3.3萬個,極大地滿足了居民的充電需求。
同時,專班持續推廣在電梯安裝電動自行車智能阻止系統,先后引導我市4個小區加裝智能阻車系統48套,有效制止電動車進梯上樓入戶停放充電,為居民安全再添一道“智能防線”。
宣教融合強化安全意識
今年3月,市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專班結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活動,到彰泰玫瑰園小區開展“電動自行車知識進社區”宣傳活動,通過現場講解、發放資料、互動問答等形式,向社區居民普及電動自行車新國標知識、以舊換新政策、充電安全等知識。
結合消防宣傳“五進”,我市廣泛發動宣傳人員、志愿者、基層網格員等基層力量,深入住宅小區、出租房等場所全面開展“敲門行動”,先后發放《梧州市電動車停放充電消防安全規定》共2.4萬余份,推送宣傳信息提示1.5萬余條,組織消防專場培訓共9000余人次,通過多樣化、多層次的宣傳教育,不斷強化群眾的安全意識。
此外,我市還組織物業小區服務人員、街道辦工作人員召開現場宣貫會7場,要求相關物業管理人員督促小區居民規范電動車停放充電行為,落實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管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