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羅枚 通訊員 邱實)前段時間,梧州市輕工業研究所聯合來自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江漢大學等高校的專家組成10人團隊,深入廣西翅冀鋼鐵、三威家居新材等企業生產車間一線,與企業技術人員深入交流,就目前企業生產發展情況、研發項目合作等問題逐條分析,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這類產學研對接活動,生動展現了我市今年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成效。
為激活發展新動能,我市持續優化人才引育生態鏈,創新推行“人才+項目”雙招雙引模式,依托“周末人才”計劃,持續打造“粵創梧轉”飛地,加強我市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創新。目前我市已引進急需緊缺人才、產業人才100多名,與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達成合作意向并形成15個項目合作清單,正謀劃在深圳市與中國技術開發院共建梧州市(深圳)產業合作中心,為產業升級注入“智力活水”。
在產教融合方面,我市助推本地高校構建“123”融合模式與產業學院集群模式,挖掘1座“富礦”即服務梧州再生資源產業,培育2朵“金花”即服務六堡茶和人工寶石產業,繪制3幅藍圖即服務數字西江、廣西光學產業、嶺南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該模式下已初步實現高校資源對梧州市及廣西區域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支持。今年上半年,在該模式的示范帶動效應下,我市組織了5場校企對接會,促成31項科技項目申報,8個實訓基地實現課程與產業需求無縫銜接,為產業發展儲備后備力量。
在人才資源匯聚的基礎上,我市持續推動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通過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計劃,今年上半年,我市已指導21家企業完成科技計劃合同簽訂,獲得科技經費2885.9萬元。截至目前,我市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9家,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8.88億元,同比增長38.53%;新建成1家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