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黃子萃 通訊員 韋春梅
盛夏的蒙山,萬物競茂,朝氣蓬勃,豐收的喜悅流淌在田野間。
作物豐產,助力增收致富
走進蒙山鎮那拉村,郁郁蔥蔥的甘蔗林映入眼簾。蔗農黃祖康笑著說:“這批甘蔗4月種下,如今半人高,馬上要培土、殺蟲。”他的規模化種植事業不斷拓展,吸納60多名村民務工負責日常管護工作,還與龍頭企業簽訂保價收購協議,計劃兩年擴種至2萬畝,并成立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新圩鎮壩頭村的苦瓜種植基地,翠綠飽滿的苦瓜掛滿藤蔓。收購點里,正忙著裝車的廣東收購商說:“壩頭村苦瓜口感好、病蟲害少,很搶手,我每天都來,最多一天收2500公斤。”近年來,壩頭村調整產業結構,引進優質品種,采用科學種植技術,苦瓜產量品質雙提升。今年種植的500畝苦瓜,畝產最高6000公斤,預計總產量超250萬公斤,將為村民帶來600多萬元收益。
文圩鎮大明村的姜芽地也熱鬧非凡,工人們熟練地搶收姜芽。種植大戶陸老板擦著汗水說:“今年收成好,畝產能達2000公斤!姜芽鮮嫩、纖維少,供不應求,主要銷往廣東。”大明村依托自然優勢,生姜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盤活土地的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讓大家“掙錢顧家兩不誤”。
科技賦能,蠶桑種養換新顏
蠶桑產業是蒙山久負盛名的傳統產業,在科技助力下正煥發出新活力。
近日,新圩鎮蠶桑產業示范區標準化蠶房內,養蠶大戶鄧強和工人們正精心照料3齡蠶寶寶,撒桑葉、調溫濕、查發育等工作有條不紊。鄧強介紹:“這是第四批蠶,園區養了大約35張,聘請了35個工人。預計最高有十多萬元收入。”
目前,示范區核心區桑園面積突破6000畝,輻射帶動周邊桑園1.2萬畝,創新構建“龍頭企業+村級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戶”四方聯動模式,借助智能化軌道喂蠶車、環境精準調控系統、水肥一體化灌溉等現代化裝備,實現小蠶共育工廠化、大蠶飼養省力化,桑園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
“以前在家養,規模就一兩張。這兩年在園區廠房養,一批能養35張左右,收入大幅增加,還能帶動周邊村民一起養蠶。”鄧強感慨道。科技賦能,讓示范區通過訂單生產、技術輻射、務工吸納等多渠道,帶動周邊上千戶農戶嵌入產業鏈。去年,核心區農戶戶均蠶桑收入超5萬元,較創建初期增長近60%,蠶桑成了鄉親們家門口的“綠色銀行”。
“我們將加快設施蠶桑發展,實現智能化專業化蠶房全覆蓋,推動桑枝、蠶沙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蒙山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廖世晨說,2024年蒙山縣桑園面積穩定6.38萬畝,鮮繭產量4023.75噸,產值約2.3億元。
茶旅融合,打出響亮品牌
放眼蒙山鎮高堆村上陽茶文旅融合田園綜合體,滿山坡的茶樹還在不斷吐出新芽。這座生態茶園年綜合產值預計突破300萬元,帶動200名群眾就業,人均年增收2.8萬元,成了當地鄉村振興的“金招牌”。
“以前就靠種茶賣茶,收入少;現在選擇多了,收入翻番!”茶農李可芬查看新芽長勢時感慨地說,她見證了茶園從傳統種植到茶文旅融合的巨變。
六堡茶產業發展不能單打獨斗。近年來,蒙山鎮打通生產、流通、服務各環節,帶動產業集群高速運轉。
——生產端,借力廣西桂堡茶業公司技術,建成標準化加工廠與自動化生產線。加工廠內機器轟鳴,年加工茶葉10萬公斤。創新研發的“桂花六堡茶”等產品溢價提升30%,挖掘了茶葉經濟價值。
——流通端,建設倉儲物流中心,與京東、淘寶等電商合作搭建“線上+線下”銷售網絡。電商辦公室里,工作人員忙碌處理訂單,預計2025年茶葉銷售額同比增長30%,市場版圖不斷擴大。
——服務端以“茶旅融合”串聯周邊景區,形成半小時文旅圈。茶文化體驗中心內,游客參與采茶、制茶“DIY”,農家樂和民宿提供舒適住宿與地道美食。節假日茶園游客如織,帶動周邊消費增長。
截至目前,蒙山縣茶園面積達4.5萬畝,千畝以上茶園15個,共有茶葉加工廠8家,其中正式投產3家,37家集體經濟組織、13個種植大戶和眾多農戶參與茶產業發展,形成以茶企為龍頭,村級集體經濟為特色,種植大戶和普通農戶為補充的茶園建設格局。2021年以來,通過吸納就業、土地流轉租金、茶產業項目分紅等方式,該縣六堡茶基地累計吸納農村勞動力3600多人就業,實現工資性收入3500多萬元,土地流轉租金每年約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