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羅枚 通訊員 劉紅蓓
在梧州市工人醫院(前身為思達醫院)珍藏的歷史檔案中,有這樣一份沉甸甸的材料。
這份材料記載了20世紀30年代原思達醫院院長華理士向美國駐香港領事館反映的梧州被日機轟炸的情況:“1939年7月26日,我正好和Jessise Green女士乘中國一艘帆船來到梧州,準備下午1點到香港去。十八架日本飛機由東向西飛過來……他們在到梧州東部的地區時投下炸彈”,“爆炸直接發生在思達醫院屋頂之上……爆炸力推入建筑物中的產婦病房之內。”
始建于20世紀初的梧州市工人醫院,見證了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轟炸梧州的歷史。梧州日報記者 李鴻榮 攝
時隔多年,這些與思達醫院相關的抗戰記憶仍未磨滅。2025年7月盛夏,記者步入梧州市工人醫院住院西樓,青磚墻面、暗紅地磚露出歲月紋路。這棟始建于20世紀初的建筑,曾經經歷抗戰時期日軍轟炸梧州的創傷,如今已發展為梧州市工人醫院,見證了梧州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百年變遷。
醫院文化展覽室設在住院西樓,從室內墻上懸掛的黑白照片還能見到思達醫院昔日的模樣——西式的建筑門楣上有清晰的“思達”二字。歷史上,思達醫院一度改名為“思達公醫院”,是美國宗教人士在廣西開辦的最早一批醫院之一,也是梧州首家西醫醫院。在當時醫療衛生資源緊缺的年代,醫院因先進的診療技術和慈善友愛的精神而遠近聞名。
1937年,日軍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戰火硝煙在梧州土地上四處肆虐。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組織各地修訂出版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叢書《廣西梧州市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記載,1937年12月至1944年,日軍對梧州進行轟炸400余次,思達醫院也受到了波及。其中,1938年9月,日本18架入侵飛機轟炸梧州,思達醫院中彈12枚;1939年7月,梧州再次遭到日軍飛機轟炸,思達醫院再次中彈10多枚,天臺被炸穿,樓頂被炸塌。
“飛機轟炸在當時十分危險,但是醫務人員不畏險境,始終堅守在崗位。抗戰期間,醫生通宵達旦做手術救治被轟炸受傷群眾。梧州被日軍封鎖水陸交通期間,即便面臨物資緊缺,醫院仍全力救治傷員,免費收治了受傷軍民逾千人。”梧州市工人醫院院長歐錦溪指著展覽室里一張抗戰時期的老照片,向記者介紹道。
梧州市工人醫院的退休職工陳雪靈出生于1944年,在展覽室內一張思達公醫院更名為“梧州市工人醫院”的老照片前,她憶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抗戰時期我的父親在醫院做后勤。我小時候的家就在醫院附近,我親眼見過西樓樓頂上那枚沒爆炸的日軍炮彈,大概有一個半臂長。”
據醫院文化展覽室史料記載,1944年,日軍侵占梧州,為保存醫療力量,華理士帶領部分醫務人員、學生50余人乘船遷往百色成立“中美聯合醫院”,繼續為救護抗戰傷員服務。1945年,日軍逃離梧州。同年8月26日,醫院從百色遷回梧州,被戰火損毀的建筑才得以重新修繕,于9月25日恢復正常業務。
如今,梧州市工人醫院作為我市最早一批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已建起了現代化的門診大樓,與住院西樓的老建筑新舊交融。慈愛友善、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一代代醫護人員中傳承。歐錦溪表示,數十年來,醫院一直在收集相關的史料和歷史物件,從抗戰時期留存下的西樓也計劃加以修繕利用,劃出一定空間用作展館,向市民展示醫院跨越百年的難忘歷史。
從思達醫院到市工人醫院,流逝的是百年的歲月,不變的是醫者的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