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萬秀區小學生孝心愛心知識技能大賽在工廠路小學舉行,該區十多所小學的學生參加了日常生活知識問答和技能展示。圖為小學生在“我會生活”比賽中煮餃子。祝琳 攝
梧州日報訊(記者 祝琳 通訊員 陸瀟) “煮熟的雞蛋可不可以放到微波爐加熱?”“鐵鍋通常用哪種鐵制成?”“酒精能不能幫助去除衣服上的圓珠筆油?”12月18日,萬秀區小學生孝心愛心知識技能大賽在工廠路小學舉行,該區十多所小學的學生參加了日常生活知識問答和技能展示,在第二課堂中鍛煉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
在活動中,各小學高年級組的學生除了踴躍參加“我懂生活”知識問答競賽外,還在“我會生活”作品制作比賽中一展廚藝和插花手藝。來自民主路小學的五年級學生余雪兒是個“家務小能手”,在現場展示了手工包餃子和煮餃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她動作熟練地搟皮、調餡、包餃子、下鍋煮,每個步驟都顯得一絲不茍。“瞧,我包的餃子既不漏餡又不出水,學校鼓勵我們多做家務,我常常在家里和爸爸媽媽一起下廚練習。”看著一大盤煮好的餃子,余雪兒滿意地說。民主路小學大隊輔導員何紅表示,學校會定期舉辦各種中隊活動和技能比賽,把細至釘紐扣、疊衣服,大到做家務、做好事等生活技能滲透其中,在課程和活動層面進行強化,使學生的自理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疊被子、穿衣服、系鞋帶、整理書包等簡單的生活技能,是學生自理能力的一種體現。來自培正學校的小學生甘慧萍,在“我能自理”生活技能比賽中表演出色,小小年紀穿衣疊被樣樣行。在規定時間內,她按照疊毛毯、穿衣服、戴紅領巾、系鞋帶、整理書包的流程,依次把被子疊放整齊,穿戴好衣服及紅領巾,并把書包整理干凈,嫻熟的動作贏得了臺下師生的陣陣掌聲。
“塑料瓶屬可回收垃圾,舊電池屬不可回收垃圾,蛋殼、魚骨頭屬廚余垃圾……”在垃圾分類比賽環節,來自逸夫小學的梁榜文根據垃圾分類原則,分別把印有各類垃圾名稱的卡片,投放到“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三種模擬垃圾桶中。他說:“以前我不知道垃圾應該怎么分類,參加這次比賽,使我對垃圾分類有了更多認識,回到家會把垃圾分好類再扔掉。”
“通過此次活動,我們看到小學生們對生活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有所增強了。”萬秀區教育局副局長黎娟表示,“課外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充分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技能,增強學生的認知和動手能力,是踐行教學改革理念的一項重要措施。”黎娟說。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把生活教育正式納入新課標,加強中小學校第二課堂建設,是深化教改、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部分,將課外活動與生活知識和技能培養相結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鍛煉了學生的意志,還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整體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