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 (記者 趙洋 通訊員 陸功彥 盧銀霞) 2月20日,記者從藤縣鄉村辦獲悉,藤縣通過巧妙設計垃圾焚燒爐、創新保潔員薪酬機制、解決養殖污染等舉措,摸索出一套適合山區鄉村垃圾處理的新路徑。
藤縣是人口超過百萬人的山區大縣,自然環境對鄉村清潔的制約較為明顯,該縣根據各鄉鎮村屯布局和人口分布情況,配置不同類型的垃圾焚燒爐。
目前,該縣摸索出兩種垃圾處理模式。一種是“小爐變大爐”,和平鎮是較為突出的例子,該鎮在人口居住比較密集,地理位置較集中的村屯,把統籌安排建4個小型焚燒爐的資金建成一個大型焚燒爐,將各村屯垃圾經分類處理后再集中焚燒,極大提高了垃圾處理效率。
另一種是“固定爐變移動爐”。濛江鎮針對村屯點多線長、人口比較分散的實際,自行設計出投資少、能耗低、占地面積小、便于拆分和運輸的鋼制鐵焊移動式焚燒爐。清潔人員可根據需要,將焚燒爐運送到各村屯實施垃圾焚燒,日處理垃圾量可達2噸,減少了垃圾運輸成本。
為進一步提高村屯保潔員工作積極性,提高保潔效率,該縣創新兩個機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種方式是創新保潔員報酬機制。在新慶鎮,實行保潔員“計件報酬”制度,即保潔員每運送一車垃圾至垃圾焚燒場,鎮里補助200至250元,通過多勞多得的計件方式,有效地提高保潔員的工作積極性。
另一種方式是創新垃圾清運承包制。和平鎮將轄區劃分成片,根據各片區垃圾清運量的大小,由鎮政府以每年3至4.5萬元不等的補助標準承包給個人清運。目前全鎮已有10個建制村建立起垃圾清運承包制度。
藤縣生豬養殖規模較大,一直以來,當地群眾對養殖污染問題反映比較強烈。為了破解這個難題,藤縣抓清潔生產設施和技術推廣,全面開展養殖場減排基礎設施調研,加強對養殖場清潔生產設施技術改造的指導和資金信貸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藤縣大力整合畜牧業發展、環境保護、農機補貼、農村能源等項目資金,建設養殖糞污沼氣化、轉移集聚、循環利用等平臺,采取激勵政策推廣農業生產使用有機肥。目前,全縣已落實養殖場標準化改造項目 56個,養殖場污染減排項目35個,養殖場污染物沼氣化處理項目147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