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騎車到家的3天一定會令我終身難忘,一路上既有汗水,又有辛酸,但更多的是一次次爬坡后的喜悅,一次次遇到秀美景色后的欣喜若狂,這是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近日,靦腆瘦弱的大學生林振東談起從1月12日到14日從桂林騎自行車回到岑溪的經歷,話里仍是掩飾不住心中的激動與喜悅。
1月12日,林振東出發前在桂林理工大學雁山校區留影。(林振東 供圖)
愛上騎行 籌寒假回家之旅
“我鐘情大自然,就是想騎車走一走,看一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現年24歲的林振東是岑溪市波塘鎮蛟塘村人,目前就讀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林振東說,2014年,他的朋友換車,于是便將那輛舊自行車送給了他當禮物。從此,他便有了和伙伴們一起騎車去游玩的機會,每逢假日,他就會約上三兩好友去桂林周邊騎行,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騎行。并且,他掌握了補胎手藝以及各種修車技術。
一年后,林振東用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了一輛配置較高的捷安特山地車,讓自己騎行之路再邁出新的一步。
其實,林振東從愛上了騎行開始,心里就埋下了放假騎車回家的愿望,“當時的學業比較繁重,也沒遇上對的時間,所以遲遲沒有付諸行動。”直到去年,林振東因為正讀大三,學業相對輕松了點,而騎車回家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今年9月份將上大四了,總覺得應該給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留下點值得深刻記憶的東西,否則,今后可能就沒機會了。”經過慎重思考,他決定今年寒假無論如何都要圓騎自行車回家的夢想。
“對于從沒有長距離騎行經驗的我來說,一次要騎行340多公里,確實是個挑戰。”畢竟是第一次騎行這么遠,因此,臨近寒假,林振東除了應對考試,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騎行回家的準備工作上,每天忙得團團轉,不是設計騎行線路、上網查地圖,就是制訂在路上可能出現突發情況的解決方案等。
林振東計劃寒假騎車回家的消息在朋友圈傳開了,一時間成為同學們議論的焦點,面對同學褒貶不一的議論,林振東只是一笑了之,“選擇了就不會輕易放棄!”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顧林振東的騎車回家夢想。在放假前一天的1月7日,突然下起了大雨,而且據天氣預報未來幾天還會下雨,“怎么辦了?難道自己的騎行回家之夢要化為泡影了?”他反復地問自己。經過認真思考、權衡之后,林振東毅然決定,把行李和自行車寄放在理工朋友宿舍,晚上則自己一個人住賓館。
林振東在桂林滯留4天后,天終于放晴了,“那天我高興得蹦了起來,激動的眼淚也差點流了出來!”
成功騎行 讓青春沒有遺憾
一輛自行車、一個背包、一個馱包,一身簡單裝束,1月12日,林振東一大早起床吃完早餐,在校門口用手機自拍了張照片后,便開始一個人踏上了回家之路。
林振東說,出發前就設計好了騎行方案,計劃每天騎行100多公里,在早上8點左右出發,中途如果渴了就吃點礦泉水,餓了就吃點隨身帶的面包、餅干等干糧,繼續前行。
第一天,因國道321桂林至陽朔段修路,路面坑坑洼洼,過往的車子也多,為安全起見,林振東騎得小心謹慎,中午11點半才進入風景如畫的陽朔。“騎行在十里畫廊專有的自行車道上,看著如畫般的風景,那感覺就是倍兒爽。”林振東表回憶說,第一天體力相當好,一邊騎車,一邊欣賞風景,愜意極了。
林振東在荔浦遇上一名中年騎友,交談中得知,他是半年前從北京沿著海邊城市一路南下,剛環騎完海南島正向桂林進發。“當時看到這名大叔在這個年紀,還做著很多人不敢去做甚至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我還有什么理由不敢去挑戰自我、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嗎?”
下午五點,林振東順利入住蒙山縣城的賓館,為趕在天黑前一睹蒙山縣城風貌,洗完澡便匆匆出門,參觀了太平天國遺址等景區。
第二天,林振東在騎行的路上遇到很多人,所經之處,引得路人一片歡呼。
“路上遇到最多的是孩子們打招呼,有時在爬坡累得氣喘吁吁時,忽然轉角處出現一騎友對我說‘加油!’”林振東說,至今那些令人自豪的情景還是記憶猶新。
第三天,林振東踏上回家之旅的最后一程:藤縣濛江至岑溪。
“前兩天一路很順暢,可這一程沒想象中的輕松,騎得非常艱難。”路上,雨突然下了起來,還沒等林振東穿上雨衣褲子,身子便已濕半截,他的手套濕了干、干了濕,濕漉漉的鞋子上沾滿車輪飛濺上來的泥巴,但他還是繼續往前騎行。
“最具挑戰的要數綠云坡,是那天走得最辛苦的一個。”林振東說,當時騎行一天已非常疲憊,加上又冷又餓,看似不長的坡,他卻爬得很艱難,“當爬到山頂時,天已經全黑了,伴隨著我的只有越來越大的呼吸聲,曾幾次想停下來休息的念頭,都被我咬咬牙,默默告訴自己要再堅持一下!”
林振東經過艱苦騎行,終于上到了坡頂,“下坡一切都顯得那么輕松,在路燈的照射下,我不知從何來的力量,一股勁往岑溪市區狂奔而去。”晚上七點,他終于順利到達岑溪。
“以前經常聽說‘付出了不一定有收獲,但不付出肯定沒有收獲’這句話,這次騎行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句話,我要趁著年輕要敢闖敢做,以后回憶青春才沒有遺憾。”林振東說,這不一樣的回家之旅將會成為他青春里最珍貴的記憶。(吳家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