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早晨為岑溪市樟木古街平添了一份詩意。踏上古街厚實的青磚街道,行走在深幽的古街巷,不禁讓人引發思古之幽情。一邊是古街的悠悠古韻,一邊是熱火朝天的城市建設,在靜與動、古與今的碰撞中,這座500多年的古街期待著借旅游開發走向復興。
修繕后的樟木古街古今碰撞、動靜皆宜。 卓尚坤 攝
?
翻開樟木古街腳下的泥土,每一寸都有一段故事,經歷百年浮沉,沉淀出古街的文化底蘊。
?
2015年,在岑溪市樟木街東出口,園林工人正處理一株古樟樹的枯枝。據悉,這株古樟樹樹齡超過500年,最近出現黃葉、干枯等現象,瀕臨枯萎死亡,該市園林部門采取清理枯萎樹枝、修補樹洞、清除樹下雜物、更換土壤、改善排水、加設護欄等救護措施確保樟樹存活。 吳燕妮 攝
?
樟木古街位于岑溪市區的東北部,最初叫長寧圩,始建于明朝初期,至今已有580多年歷史了,因為在古街的街頭前面有一棵500多歲的香樟樹,人們習慣稱它為樟木街,又由于它歷史悠久,現在人們都叫它樟木古街。古街由兩街四巷組成,兩街為肇福街和迴龍街,肇福街位于西段,迴龍街位于東段,與肇福街相接。四巷分別為葉京巷、鹽阜巷、鄧公廟巷和竹行巷,整條古街長1000米,共有店鋪民居、房屋400多間,多為清末民初建造,具有濃郁的廣府建筑特色,而居民也依臨街之利,發展商業,當時市場貿易很興旺,商賈云集。到了民國時期十分繁榮,是舊岑溪境內四大古街大圩之一,也曾是古岑溪最繁華熱鬧的一條街巷。樟木古街是岑溪市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歷史街巷之一。
樟木古街原貌
2014年5月,岑溪市委、市政府開始對樟木古街進行棚戶區改造。樟木古街經歷了明、清和民國風雨的洗禮,由內而外都散發出歷史的氣息與厚重感,這次古街的修繕保護工作,選用的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材料,砌墻用的是青磚,窗戶也是選用的古典式樣。如今古街是干凈平坦的青磚街面游步道,街道兩旁的房屋是青色白紋路的墻面,青瓦褐檐彩椽,還有古色古香的鏤花門窗、精致小巧的路燈等,為古街增添了一份份新的活力和生機。在不久的將來,樟木古街或將成為岑溪市又一個城市名片。
古街里面的店鋪民居、房屋一般為小開間、大進深、多天井、布局緊湊,而在建筑細節上,青磚瓦磚木結構,造型簡樸別致的房屋,多深門廊、大挑檐、水瓶狀石柱基礎、墻面彩畫、卷棚屋頂的特色,獨具匠心、愛懷舊卻又不張揚的個性,在游人行色匆匆的現代化大都市,固執地堅守著精致而緩慢的生活節奏,堅守著一片內心的寧靜和祥和,構成了樟木古街獨特的精神內核。因古街曾繁華一時,家家開鋪,戶戶經商,濃郁的商業氣息也體現在房屋建筑上,各家各戶門面都是清一色的中門加兩側半窗的結構。三扇中門分別象征“丁”“財”“祿”,木門旁有專供交易,大小不等的木窗,保存著小商品交易方便靈活的特色。
坐落在古街的肇福街李家大宅“祐和隆”,這一座李宅是樟木古街里最有名、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它的門面是由中門和兩扇半窗結構而成的,地面是由青四方地磚鋪砌而成的,整幢大宅是一座三層的小閣樓,這個閣樓非常的有特色,它是由半角八角形組成的,上面還雕有一些花草還有一些詩詞作為裝飾來使用。典型的晚清建筑風格的李家大宅有三進,前一進就是大廳,做商鋪用;中間是小天井,最后一進一般生活起居用,后面沒有門出入,這種房屋結構又被當地村民戲稱為“豬籠屋”。據戶主介紹這個“佑和隆”就是當年李宅商鋪的名字。站在保存得如此完好、結構嚴謹、圓活連貫的李宅大廳里,心曠神怡,滿眼古風古韻的廣府建筑就展現在眼前。
樟木大井
在樟木街的東面,樟木大井就靜候在這里了,它是古街的靈魂所在。樟木大井居岑溪市四大名井之首,在大井旁邊有個回龍社,清末舉人李樹楷在回龍社亭寫下一副對聯:“回龍冠五社,大井潤千家”。據乾隆初縣志有記載:“長寧圩東南有泉,從葛仙地脈涌出,亦清冽可飲?!边@口井已經有兩百多年了,井水依然清澈,井水里面游動的金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泉水也源源不斷,即使已有自來水,但附近的居民還是從這里打水回去洗衣、做飯。為了銘記樟木大井哺育世代的恩德,村民在大井旁邊立了一座碑塔,以供后人感念。
大井旁邊立了一座碑塔,以供后人感念。行走在古街悠長的小巷里,古街房屋的每扇墻、每扇門,仿佛讓游客在不知不覺中觸摸到了幾百年古街的經脈。樟木古街在悠悠古韻歷史長河中開啟“穿越”之旅,長長的古街將續寫歷史文化的傳承。
?
?▍文字:卓尚坤
?▍來源:梧州日報
?▍圖片:除署名外,來自網友“檸檬棒棒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