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記者?吳艷虹?通訊員?高遠)步埠路、龍骨沖、下沖和石鼓路等全市最后一批4個垃圾中轉站經過升級改造后,已于1月24日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全市19個垃圾中轉站的垃圾清運方式全部升級為封閉壓縮式,此舉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勞動強度,還解決了以前垃圾清運過程中所產生的沿途撒漏垃圾、污水滿地及臭氣散發等問題。
1月25日,記者在龍骨沖垃圾中轉站看到,一輛車廂可卸式垃圾車停在中轉站前,準備把即將滿箱的連體箱拉到車上運走。連體箱由箱體和翻轉斗組成,箱體內裝有壓縮機,箱體容積為12立方米,承重8噸。只見一名駕駛三輪車的環衛工人先把垃圾車上滿載的垃圾傾倒至翻轉斗中,另一名工人負責操作機器,翻轉斗經過180°翻轉后蓋到了箱體上面,然后壓縮機把垃圾壓縮到箱體一側。壓縮完畢,垃圾車“伸”出了粗粗的勾臂把整個封閉的箱體拖拉到車上,然后運走。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記者觀察到,并沒有出現垃圾撒出或者污水流出現象。
據梧州市環衛處科研監測科負責人謝易德介紹,全市共有19個垃圾中轉站,其中15個已于近幾年完成升級改造。因為步埠路、龍骨沖、下沖和石鼓路這4個垃圾中轉站是最老舊的,且站內空間小,所以這些連體箱的壓縮機都設計放置于箱體內,以節省空間,而其他中轉站連體箱的壓縮機與箱體是分離的。
謝易德進一步介紹說,以前垃圾清運的方式是敞開式的,垃圾車上的箱體像一個敞開式的籃子,箱體在地面上裝滿垃圾后,由兩條吊繩勾住吊到垃圾車上,垃圾上面蓋上一塊網布就開始運輸了。車在路上跑時,垃圾會沿途撒漏,污水也會流到地上,散發出陣陣臭味,不少市民群眾向環衛部門反映過類似的問題。而使用封閉壓縮的方式,在壓縮過程中垃圾、污水不會漏出來,臭味也大幅減少。此外,如今一車垃圾的承載量由原來的3噸上升為8噸,垃圾車來回跑的次數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也降低了。
據了解,如今市內各個垃圾中轉站每一天都承載著滿負荷的垃圾轉運量。其中,新興和下三云垃圾中轉站的轉運量最大,每天分別高達60噸,步埠路垃圾中轉站的轉運量則為每天4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