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蒼梧縣京南鎮太平村生豬養殖場,工作人員檢查飼料自動投放設備運行情況。梁萍 梁耀雄 攝
????梧州日報訊(記者 梁萍 通訊員 梁耀雄)連日來,蒼梧縣京南鎮太平村的生豬養殖場每天有60多頭生豬出欄,運到梧州通達公司銷售。據介紹,這是養殖場的首批出欄生豬,共1800多頭,全部銷售后可獲純收入20多萬元。按照年出欄兩批約4000頭肉豬計算,豬場年純收入有40多萬元。
????“我們把養豬場作為帶領貧困戶實現長期穩定增收的‘致富’產業來發展。”太平村黨總支部書記于敏奇說。去年,村黨組織和村里的21戶貧困戶利用國家扶貧小額貸款70萬元、經濟能人投資30萬元、扶貧幫扶單位幫扶10萬元成立發寶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起生豬養殖基地,并與蒼梧縣生豬養殖龍頭企業通達公司合作,采用基地代公司養殖的方式,發展生豬養殖,獲取養殖服務報酬。
????于敏奇說,資金缺乏和生產模式落后、生產效率不高是當地群眾致貧或返貧的重要原因,如今有了資金、技術的支持和保障,養殖產業發展猶如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貧困戶迎來了致富希望。3月10日,記者在太平村養豬場看到,幾千平方米的豬舍全部采用密封式、大跨度鋼結構模式建設,配套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和完善的環保設施,實行全自動投料,并對糞污進行循環利用,現場只需配備兩名工作人員。
????“養殖場建成后不再需要其他的資金投入,日常運行和管理工作由合作社負責,通達公司提供豬苗、飼料、技術等服務,并在肉豬出欄后向合作社支付養殖服務報酬,合作社成員則按照股份獲得分成收益。”于敏奇說。合作社采用“1+3+6”的模式進行分紅,即村集體經濟占一成、經濟能人占三成、貧困戶占六成,如此計算,貧困戶可年均增收一萬多元,有了長期穩定收入,村集體經濟也增加了收益。
????貧困戶嚴亞七原來在外打工,后因身體原因回村療養,失去勞動收入,與老母親的生活陷入困苦。現在,嚴亞七加入養殖合作社,不但可領取分紅,還到合作社工作按月領工資,生活越過越好。
????在太平村生豬養殖的示范帶動下,京南鎮計劃實施扶貧產業園項目,結合當地資源特點,發展生豬、蛋鴨、淡水魚等規模養殖,帶動全鎮一千多戶貧困戶增收致富。目前,相關前期工作正在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