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可夫 通訊員 趙向陽)白露過后,晚稻生長進入拔節孕穗期。在藤縣古龍鎮中隆村農戶歐徐安的家庭農場里,300畝稻田綠意盎然,參與經營的農戶這幾天正集中學習水稻中晚期病蟲害防治知識;在蒼梧縣沙頭鎮,農機合作社的技術人員操作最新采購的植保無人機在稻田上空進行飛防作業,一天作業面積400多畝,效率是人工噴霧的60倍……在今年糧食生產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逐漸成為主力,悄然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這是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的一大成效。
????據市農委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市糧食產量44.69萬噸,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5%,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糧食產量有所提升,下半年糧食生產正有序開展,預計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236萬畝,有望實現連續六年糧食年產量維持在82萬噸左右,嚴守糧食安全生產紅線。得益于我市近年來嚴格落實糧食生產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以穩定糧食面積、提高單產、擴大良種良法應用為目標,提升糧食生產科技創新和社會化服務能力,調動種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漸漸轉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市農委土肥站最新測定,我市約有八成以上的耕地硒元素含量高于每公斤0.4毫克的國家標準,屬天然的富硒土壤,是發展高產優勢富硒雙季稻的最適宜區。在龍圩區、萬秀區的兩個富硒水稻生產示范基地里,富硒稻種植面積達3.5萬畝多,參與種植的農戶6000多戶,是廣西目前最大的富硒稻生產基地。
????今年8月7日,我市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訂合作建設400畝“噸半稻”超級富硒水稻試驗田,深入推進富硒水稻產業發展,計劃明年在蒼梧縣沙頭鎮新村、藤縣濛江鎮蓮垌村、萬秀區夏郢鎮鎮安村、龍圩區大坡鎮合垌村各創建一個百畝年畝產1500公斤富硒水稻的示范試驗田。借助土壤富含硒元素的優勢,各地農戶紛紛嘗試引種新品種,提高糧食附加值。在岑溪市水汶鎮,龍爪粟成為新崛起的特色農產品。今年早造,該鎮農民利用山坡旱地種植2000畝龍爪粟,通過建設示范基地和品牌運作,促進粟米產業發展,成功開拓區外銷售市場,獲利豐厚。
????另外,我市持續推廣超級(優質)稻種植、生態種養模式、“三避”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科技入戶率。今年,蒼梧縣農業局獲得“2017年廣西(蒼梧縣)植保無人機示范推廣應用項目”資金50萬元。在水稻綠色生態生產技術推廣方面,各級農業部門定期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創建示范樣板片,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生產,其中水稻缽盤育苗技術是今年推行農耕技術的重點。據介紹,水稻缽體軟盤旱育秧是與拋秧種稻相配套的一種新型育秧方式,根據品種生育期的長短和拋秧時間,確定適宜的種期,有效提高了幼秧的存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