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李欣鞠 通訊員 王秋聲)9月19日晚,2017年梧州市“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梧州職業學院,通過粵劇演出、粵劇知識講解、現場教學互動等形式,向學生展現粵劇藝術魅力。
推行戲曲進校園,是我市推動地方戲曲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2014年,由宣傳部門牽頭統籌,教育、文化、財政等部門協調聯動,以最能代表梧州元素和特色的粵劇為“排頭兵”,建立“粵劇進校園”示范點。持續三年在全市中小學開展的戲曲文化宣傳教育,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培育戲曲人才,培養戲曲觀眾,在全市營造戲曲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濃厚氛圍。三年來,全市有128所學校開設了戲曲課堂,先后組織梧州粵劇團、梧州市雲龍粵劇團、岑溪市牛娘劇團、藤縣春花牛歌劇隊、龍圩區大坡子村鹿兒劇團等31個各種性質的藝術團體和民間班社參與活動,培養了20多萬名學生戲迷,激發了30多萬名家長和觀眾看戲、聽戲熱情。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市869所各級各類學校已完成“戲曲進校園”625所,完成今年工作量的71.9%,將力爭年內實現全覆蓋。
“戲曲進校園”活動由試點先行帶動,選擇地方戲種基礎好、戲曲氛圍濃厚的學校作為試點。梧州市第十一中學作為粵劇進校園的試點,岑溪市第二小學作為牛娘戲進校園的試點,藤縣中等職業學校作為牛歌戲進校園的試點等,各學校通過名師編教材、進校園、帶學徒,壯大戲曲傳道隊伍,提升了戲曲傳授人員的授業水平。
為了提升“戲曲進校園”效果,推行工作以“興趣為先、菜單服務”為導向,實施“出好一期戲曲宣傳板報”“上好一堂戲曲課”“會唱一首戲曲”“欣賞一臺好戲”“參加一次戲曲講座”的“五個一”工作方法,把戲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課后娛樂,激發學生看戲、聽戲、學戲、唱戲的興趣,及時總結成功教學案例,以點帶面推廣。同時,我市積極為戲曲進校園搭建平臺,在梧州寶石節、嶺南旅游文化風情周等節慶活動中設立地方戲曲文化宣傳和展演平臺,連續舉辦兩屆全市中小學師生粵劇粵曲比賽,鼓勵校園戲曲“走出去”,強化師生對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如今,步入我市中小學校園,校園廣播里洋溢著地方曲調,課間操里展現著地方戲曲的身段,戲曲文化在我市中小學校園已經生根發芽。戲曲小演員在區內外各類賽事嶄露頭角,表演水平明顯提高,其中梧州市十一中師生創演的粵曲《七月七日長生殿》作為廣西唯一代表曲目參加第七屆全國少兒曲藝展演,獲評優秀節目。 |